到2025年,成都5G基站數達9萬個、示范智慧社區建設數量達100個、中小學數字校園覆蓋率達100%……日前,《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這是成都市第一部智慧城市建設的五年規劃,明晰了未來五年智慧蓉城的建設方向。在不久的未來,更加智慧便利的生活,更加敏捷科學的城市治理,將隨著智慧蓉城的建設快步走來。
智慧城市如何設計?
八方面28項指標構建目標體系
《規劃》明確了智慧蓉城建設目標,到2025年,基本實現數字基礎設施集約共享、智慧蓉城運行中樞高效運轉,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領域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數字經濟與智慧蓉城建設深度融合發展,安全支撐牢固可靠,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學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立足成都實際,從基礎設施、運行中樞、三大重點領域應用場景(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數字經濟、協同保障、安全支撐八個方面,采取‘定性目標+定量指標’方式,經過專題研討、意見征求和科學測算后,提出28項指標。”市網絡理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何系統構建“十四五”期間成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目標體系。同時,《規劃》從夯實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蓉城運行中樞、打造重點領域應用場景、助力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四方面提出任務。
“這是成都市第一部智慧城市建設的五年規劃,也是未來五年智慧蓉城建設的頂層設計。”參與《規劃》編制的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副主任郭念東表示,《規劃》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建設智慧蓉城運行中樞為抓手,構建起一個數字基座、一個智慧蓉城運行中樞、三大重點智慧應用領域、三大支撐體系的智慧蓉城總體架構,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智能、創新、包容、安全的智慧之城的藍圖。
智慧城市什么樣?
城市更“聰明” 生活更便利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決策運行,城市有多“聰明”,人們的生活就有多便利。《規劃》提出,以智慧應用為主線,以數據共享為支撐,以共建共享為保障,推動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智慧化,助力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落地落實。
在公共管理智慧化方面,將推進經濟管理智慧化、市場監管智慧化、社會管理智慧化、生態環保智慧化、信用管理智慧化,并以智慧化賦能“四大結構”調整。在公共服務智慧化方面。《規劃》提出,以“天府蓉易辦”平臺為面向企業辦事、服務的總入口,提供企業從開辦到注銷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推動“全程網辦”“一網通辦”“全域通辦”,實現“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找人”;深化惠企政策“一網直達”,實現政策申報“一套材料、一張表格、一鍵申請、一網通辦”。在公共安全智慧化方面,將推進公共衛生安全智慧化、社會治安管控智慧化、應急安全管理智慧化,實現公共安全風險精準預測、預警、預處,智能韌性的公共安全新生態基本構建。
記者了解到,《規劃》中不少智慧民生服務內容值得關注。例如,推動民政服務智慧化。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到2025年,建成23個智慧養老院或養老社區。在推動體育服務智慧化方面,《規劃》提出加快智能體育設施建設,推進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體育設施運營領域應用,為市民提供更加智慧、舒適、科學的運動體驗等。再比如,推進消費場景在線化,《規劃》提出加快傳統消費業態數字化,推廣傳統零售、餐飲、菜場、社區服務的交易、支付、物流、營銷等數字化應用,推進快遞服務站、智能快件箱、無人售貨機等智能終端設施建設和資源共享。
“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電子科技大學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數字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會平看來,《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也讓住在成都、關注成都的人們充滿了期待,大家都希望看到、感受到更加美好的成都。
智慧城市如何運轉?
一云匯數據 一網管全城
智慧便利生活的背后,離不開一個高效運轉的智慧中樞,以及數字底座的支撐。郭念東分析道:從城市管理者視角,《規劃》重點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感知體系和“城市數據大腦”,通過建設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系統,全面、實時、動態地感知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車流、人流、能源流、疫情防控、安全生產、治安事件等的運行狀態;通過構建智慧蓉城運行中心三級體系,建立起事件感知、監測預警、智能研判、動態調度、敏捷指揮、處置反饋的閉環。
記者看到,“夯實城市數字基礎設施,構筑集約共享新基座”被列為重點任務的第一條。根據《規劃》,成都將聚焦建強城市智能基礎設施、建強城市數據資源體系、建強城市數字使能平臺3大任務,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為智慧蓉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成都還將建設智慧蓉城運行中樞,構建整體智治新模式。《規劃》提出,圍繞建立智慧蓉城運行管理架構、提升城市體征監測預警水平、提升事件處置指揮調度水平3大任務,加強態勢實時感知、風險監測預警、資源統籌調度、線上線下協同等能力建設,促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實現“一云匯數據、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一體防風險”。
記者 劉泰山 朱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