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賣畫》排練現場
非遺傳習班學員曾渝舒(左)排練中
川北燈戲經典劇目《張飛軼事》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羅虹/文梁洪源/圖
綿延400多年歷史的川北燈戲原是山村鄉野的“農民小戲”。經過多年發展,川北燈戲成了南充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
5月18日,記者從市川劇團獲悉,新編大型川北燈戲《板橋賣畫》于4月5日投入排練。這臺劇目由南充著名戲劇家、編劇彭碧珠創作,講述了鄭板橋為幫助姜樹田一家還款而賣畫的故事。
1苦練六年首演主要角色
“天再高山再大,女兒就愛這個家,春天樹有桃花開,夏秋滿院瓜棚搭,家貧不缺融融樂,一輩子孝敬爹和媽……”5月18日下午3時,南充大劇院的排練室傳出陣陣悅耳的歌聲。扮演姜樹田女兒的曾渝舒拿著一個綠色的繡花盤正在繡花,和父母說著話。隨著劇情的推進,她時而面露喜色,時而跺腳生氣,一招一式、一走一停,頗有風范。
今年20歲出頭的曾渝舒是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南充市川劇團川北燈戲“非遺傳習班”的一名學員,至今已經學習川北燈戲表演6年了,今年6月底,她將從學校畢業,進入市川北燈戲劇團工作,成為一名真正的川北燈戲演員。
進入川北燈戲“非遺傳習班”并不是巧合。曾渝舒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老家蓬安縣常有劇團送文化下鄉,每次活動,她都不會錯過,看得多了,她自己在家學著那些戲劇演員們表演,夢想著長大后要像這些演員一樣在舞臺上表演。2016年3月,川北燈戲“非遺傳習班”開班,得知消息的曾渝舒趕來報名,通過跳舞、唱歌等考試,如愿成為“非遺傳習班”的一員。在六年的學習中,沒有舞蹈基礎的曾渝舒總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從舞蹈、唱腔、身段、聲樂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
“川北燈戲不同于其它戲劇,‘跳’是表演的一個關鍵要素,要求載歌載舞,要有豐富的舞臺表現力,是一個舞蹈性極強的戲劇。”曾渝舒說,在他們的課程中,文化課和專業課都十分重要,每天上午進行常規的基本功訓練,下午上戲課,晚上是自習時間,要復習當天所學的專業知識。因此,他們一天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練功房度過的。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六年來,雖然練習十分辛苦,但曾渝舒卻也樂在其中,她先后參演過折子戲《思凡》《三擊掌》《秋江》,川北燈戲《幺妹嫁給誰》,但本次參演《板橋賣畫》,是她第一次擔任主要角色。
“這次我在劇中飾演的是姜玉蓮一角,是一個天真的16歲女孩。排練以來,導演非常細心,從唱腔、動作甚至眼神都一一指導,我感覺收獲很多。”曾渝舒說,她會盡全力將這個角色表演好。
2新編劇目符合審美潮流
“演員要始終在這個角色中,一招一式都要定格,成為一幅畫。”當天,在排練室內,導演不厭其煩地指導動作、一遍遍摳細節,演員們也全身心投入。
《板橋賣畫》由南充籍女導演龍立孝任總導演,她曾執導大型木偶劇《玉蓮花》、戲歌劇《追夢人》、川劇《紅鹽》等眾多優秀劇目,資歷深厚。“從4月5日開始,我們在排練中不斷地對劇本、臺詞、音樂等進行修改,希望與表演更加貼合。”龍立孝告訴記者,這次力圖在新編歷史川北燈戲《張飛軼事》的基礎上,讓川北燈戲的表演方式得到進一步拓展,符合時代發展的審美潮流。
龍立孝介紹,川北燈戲的表演接近生活,粗獷簡潔、詼諧通俗、載歌載舞、妙趣橫生,唱詞質樸健康,無固定的程式套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上世紀80年代,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創排了《鄭板橋買缸》,講述了鄭板橋用計懲治了貪得無厭的鹽商錢老板,為寡婦楊氏追回了祖傳珍寶青花大瓷缸的故事。本次《板橋賣畫》可以說是上一個故事的延續,講述鄭板橋路見不平,救助弱者的故事,宣揚懲惡揚善、維護正義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目前該劇還在走排階段,分為兩組進行排練,一組為主要角色在南充大劇院排練,另一組為群演在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排練,預計下周進入戲排,6月初進入合成排練,力爭在第五屆中國(南充)嘉陵江燈戲暨地方戲劇藝術節演出中取得好成績。”龍立孝說。
市川劇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五屆中國(南充)嘉陵江燈戲暨地方戲劇藝術節改為線上舉行,屆時,全國10余支地方戲劇演出隊伍將參與展演,南充市川北燈戲劇團將作為全省唯一一支隊伍參演。
劇種檔案
川北燈戲是流行于四川省東北部地區古老的歌舞小戲。明清以來,燈戲頻繁在川東北的廣大山鄉演出,至今延綿不絕。川北燈戲的劇目多取材于當地民間生活,現有劇本200余個。唱腔曲牌分正調和花調兩類,表演以丑、跩、笑為特征,融會了木偶、皮影、猴戲、民間歌舞等多種技藝。由于它生長于民間,為山鄉民眾所喜聞樂見,被稱為“農民戲”“喜樂神”。2006年,川北燈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