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大金山上近兩百年的文塔
位于白塔九灣村的儀隴縣最大肉鴿養殖基地
●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楊曉江/文梁洪源/圖
清代白塔巍巍矗立、天石寨景區幽深奇特、“五權”模式發源于此,這里是儀隴縣日興鎮白塔九灣村。這里歷史悠久、產業興旺、人居和諧,既是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也是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谷雨時節,秧苗初插、作物新種,萬物生機勃發,乘著暮春的光景,我們走進白塔九灣村,在山野之間、田野之上,看柳絮飛落、牡丹吐蕊,感受一幅新村新景新畫卷。
A金山文塔鑒古今
行走在川北的山鄉田野,不時會看到一種高聳的古代建筑物———塔,它們形態各異,作用不同,或立于交通要道、或坐落大山之上,點綴著河山景色,有的已成為一個地方的標志。
在儀隴縣日興鎮白塔九灣村大金山上,有一座近200年的文塔,寄托著讀書人的期望,是榮譽和夢想的象征。行經白塔九灣村,遠遠就能看見,文塔如一支巨筆插在不遠處的山頂之上。
大金山海拔660米以上,四周崖壁陡峭,與金城鎮方向的金城山相距6公里。兩山山形與高度相似,猶如一對姊妹山。文塔位于大金山山巔,像一位老人默默注視著不遠處的金城鎮。
《儀隴縣志》記載: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儀隴知縣王者政主持修建文塔于大金山上,從此以后,人們便把大金山稱為“塔子山”,又因文塔通體雪白,邑人稱為“白塔”。
沿著一條荒廢的山道向山頂走去,山上松木成林,甚是茂盛,身處其中似有迷失之感,唯有高聳的文塔指引著方向。穿過一條破舊的朱紅色廊道,盡頭之處就是文塔。文塔四周雜樹雜草叢生,鮮有問津。
站在塔前,可以看到塔門上額題“文塔”二字,門左右石柱上篆刻了“文光燁燁射天地,塔影巍巍壯古今”的楹聯。儀隴縣文管所的資料顯示,文塔為磚石結構的六角攢尖密檐式寶塔,從外看,塔身上下共9層,通高27米。塔基為六邊形,每邊長3.6米,基座為三級階梯形,高0.8米,選用條石砌成。塔壁用青磚修造,磚側有“道光十七年文塔”的陽文楷書字樣。
塔內從底層至頂其實只有6層,每層分別繪制了三官匯聚、雙龍戲珠、負篋遠游、竹蔭雙童等圖畫,塔內室頂用九棱磚疊砌成正方形藻井,彩繪團龍、卷草紋額等圖案。塔內從底至頂共有石梯70級,約0.6米寬,兩人可側身上下。文塔每層均勻地排列著六孔圓拱形小窗戶,若是登臨文塔最高處,透過窗戶極目遠眺,重重疊疊的深丘溝壑好似江海波濤,競奔眼底,令人心神陶醉。
村里的老人說,修建文塔的磚石全部來自大金山相隔2公里的飛來峰。當年在修建文塔時,當地老百姓列隊從飛來峰一直排到了大金山,眾人接力挨個把磚頭一塊一塊傳送到大金山頂。最后,文塔終于建成,此后百余年,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
1985年3月,儀隴縣政府撥出專款維修文塔。當年10月29日,維修工程竣工,補好了塔壁,整修了塔頂,翹角上重新懸掛了銀灰色的風鈴,塔頂安裝了避雷針。
文塔如筆,在歷史的長卷中,批閱著每一道答題。如今,文塔正飽蘸著新時代的陽光、春風、雨露,在藍天碧水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B“五權”模式發源地
“別看村名是四個字,名字的背后卻有津津樂道的故事。”白塔九灣村黨總支書記聶九洲說,村名承載著村子的光榮與歷史,那是村民心中驕傲的存在。
2020年4月,在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時,白塔九灣村由原白塔村和原九灣村合并而成,原來兩個村的名字均被保留下來。原白塔村,因村里坐落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白塔而得名,這是儀隴縣唯一的白塔,彌足珍貴。原九灣村,因村里山多灣多,便以灣命名,取名九灣村,這里曾是儀隴縣的明星村,著名的“五權”模式就發源于此。
說起“五權”模式,離不開原九灣村黨支部書記王成云———他用“玉米粒民主”創造了“五權模式”的雛形。
時間回到2005年。當年5月,村“兩委”把村民組織在村會議室外的院子里,決定改變過去的決策方式,采取讓村民投玉米粒的辦法決定村里的發展事項。村黨支部把“水”“路”“產業”等13個選題貼在13口碗上,村民認為哪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就往哪個碗里投玉米粒,每人一顆。依據玉米粒多少,結果排序為:一路二水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民主法制。
“土辦法投票讓每個農民觸摸到實實在在的民主權利,農民受到尊重,自己決定的事情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王成云說,兩個月后,8公里村道公路順利建成,辦成了過去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簡直是奇跡。
原九灣村的民主實踐,經過提煉、總結、完善,很快形成了以“強化村黨支部的領導權、規范村民會議的決策權、落實村委會的執行權、保證村民小組的議事權、保障農民群眾的監督權”為內涵的“五權”模式,并在儀隴全縣得到倡導推廣。
用“五權”模式管理村務,解決了村務管理中的很多問題,既給干部松了綁,又符合老百姓自己做主的強烈愿望?!啊鍣唷J綖榇遄拥陌l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今的白塔九灣村,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環境優美?!蓖醭稍苹叵氘斈甏迕裢队衩琢5那榫埃廊恍某迸炫取?/p>
C鄉村振興繪新景
“脫貧摘帽之后,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群眾持續增收?白塔九灣村率先探路、先行先試?!甭櫨胖拚f,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能人回引”計劃。近年來,先后回引了20多人返鄉創業,成功帶領了老百姓就近就業,謝延令就是返鄉創業的典型代表。
2019年2月,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在白塔九灣村修建了97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主要從事繡花紡織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公司董事長謝延令,正是從白塔九灣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
謝延令在浙江東陽打拼10多年,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經過儀隴縣政府的牽線搭橋,以及當地干部的誠摯邀請,謝延令堅定了回鄉發展的信心。
“公司建成扶貧車間15個,直接提供就業崗位570個,帶動就業1000余人?!敝x延令說,以土地為伴的村民變身縫紉工人,放下鋤頭和鐮刀,拿起繡花針,外出務工的村民也收起行囊,停下腳步,迎來家門口務工的新生活。
然而,白塔九灣村的發展從未停歇,村上不但發展起儀隴縣最大的肉鴿養殖基地,還打造了天石寨3A級旅游景區。天石寨內擁有眾多優美的自然景觀,如神仙洞、夫妻樹、天生眼等。2019年,白塔九灣村依托自然景觀,引進業主吳素芳,打造了以游樂探險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景點。每到節假日,縣內外游客紛至沓來,走搖擺網紅橋、爬蜘蛛網、跳蹦床、穿越叢林小道、看音樂表演,鄉村旅游持續火爆。
產業發展如火如荼,鄉村旅游風生水起。在白塔九灣村,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徐徐展開,那是希望的村莊,充滿夢想的地方。
白塔九灣村小檔案
白塔九灣村,位于儀隴縣日興鎮,距離儀隴縣城40公里,車程約30分鐘,由原白塔村和原九灣村合并而成,面積4.41平方公里,777戶,2543人。村內有清代白塔、天石寨等景區景點,是民主管村“五權”模式的發源地。目前,村上有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鑫龍肉鴿養殖場、鑫風畜牧養殖場等代表性企業,是2020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四川首批鄉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