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只銀行理財產品“破凈” 你慌了嗎?
多家理財公司分析稱 產品凈值的短暫波動并非意味投資出現實質虧損
“說好銀行理財風險低,怎么也虧了?”“真沒想到銀行理財還能負收益,真是活久見。”最近,不少投資者發現自己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回撤,賬面已經有虧損。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全市場28821只銀行理財產品中(包含銀行發行的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破凈產品已達2036只,其中尚有2342只產品累計凈值等于“1”,觸及破凈邊緣。
為緩解投資者的不安情緒,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多家理財公司紛紛發文向投資者普及理財產品凈值化的金融知識,分析近期凈值走低的原因。他們表示,近期銀行理財產品表現不佳主要是受債券市場震蕩影響,但產品凈值的短暫波動并非意味著投資出現實質虧損,產品最終虧錢還是賺錢只有在到期時才會真實展現,建議投資者不要糾結于短期凈值的波動。
為什么銀行理財產品
會凈值化?
交銀理財表示,在理財產品市場并不成熟的初期,不少金融機構為了增加客戶黏性以及從維護自身品牌的角度出發,往往在產品虧損或者是達不到預期收益率時,會按照預期收益率給予投資者進行兌付。
這樣的方式,可能導致部分產品產生的風險在金融體系內累積。
當市場收益率整體上行的時候,預期收益率只能鎖定固定收益,而增加了機會成本,增加的收益成為了資產管理機構的收入。而當市場收益率下行的時候,如果還是以預期收益率向投資者兌付,將迫使機構配置更高的風險資產,增加了產品的波動和風險。
2018年,監管部門出臺了資管新規,理財產品開啟了凈值化轉型的時代。
凈值化后銀行理財產品
兩方面有變
據介紹,凈值化之后,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在兩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估值方法發生變化。資管新規前,理財產品對債券資產的估值大多采用攤余成本法。攤余成本法是指計算理財產品的凈值時,將投資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攤到每一天來計算。
假設某理財產品以100元買入了1年期利率為2.1%的國債,該理財產品將這2.1%平攤到每一天,也就是2.1%/365,再乘以買入的金額就是這只債券對應的每日收益。
同時投資品的溢價或折價可以平攤到每個估值日,那么產品的凈值和收益率可以人為地“調節”到平滑狀態,所有的波動都隱藏在那條勻速上升的直線,使得凈值看起來十分規整。
資管新規之后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采用市值法進行估值,不僅考慮了投資債券的票面利率。還考慮了債券由于市值波動帶來的估值變動。
例如,某只采用市值法估值的理財產品仍然以100元買入了1年期利率為2.1%的國債,在進行估值時,該理財產品首先會將票面收益2.1%計提到每日收益中,即2.1%/365天,同時要反映債券買入價格與當日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
這樣一來,資產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反映在理財產品凈值上。
同時,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披露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理財業務發展初期,當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后,產品的市值顯示的就是購買金額,產品凈值不會發生變化;直到產品到期以后,本金和相應的收益才會打到投資者賬戶里。現在,按照監管要求,資產管理機構需定期及時披露產品凈值,投資者可以看到產品凈值波動。
債市震蕩導致
近期理財產品凈值回撤
為什么近期這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是負值呢?招銀理財表示,一般理財產品投資的資產都是非常穩健的,會投到各類存款、債券及各種非標準化資產;風險較高的產品(R3-R5),也可能會配置少量股票、基金等權益類產品。看懂產品所投的底層資產,關注一下相關市場狀況,就基本能明白收益漲跌的原因。近期債券市場整體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震蕩,導致債券占比較大的一些凈值型產品的凈值暫時表現不佳。
交銀理財也指出,2022年,春節后債券市場經歷了快速下跌。伴隨著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局部戰爭的陰霾籠罩全球,全球權益市場出現連續下跌,很多產品的凈值都出現了波動。
產品凈值回撤
并不意味著實質性虧損
交銀理財也強調,產品凈值階段性的回撤和產品到期時的實質性虧損不是一回事。因為,市場在不斷變化,浮盈浮虧則是投資的常態,風險和回報是如影隨形的。回撤和收益也是一對孿生兄弟。當購買的理財產品具有長期穩定盈利能力時,暫時的浮盈浮虧只是整個曲線中的一個階段。如果投資者持有的是長期凈值型理財產品,可能短期回調會帶來一定的心理沖擊,但產品凈值是否為正收益只有在到期時才會真實展現。
需要指出的是,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投資方向還是債券市場,權益市場資產的配置較少,就仿佛一杯水里放入蜂蜜的比例一樣,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增厚收益和回撤幅度都起到了調節作用。雖然資管新規開啟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新階段,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穩健經營風格和風險管控能力并不會因此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市場階段回調不影響長期投資邏輯的配置價值。投資者不宜糾結于短期凈值的波動,不妨將投資視野放寬放遠,借助具備專業投研能力的理財產品,捕捉市場的好機遇。
“短暫的收益漲跌,都只是一時的表現,不要太糾結一日或幾日的凈值波動。中長期看,機構對債券市場還是持樂觀態度。建議將投資時間線拉長,以時間換空間,獲得收益。”招銀理財也如此建議投資者。
文/本報記者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