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解放軍來到祖國東北一片沉睡的荒原,點燃“第一把火”,拉動“第一把犁”,建立第一批農場。
70多年來,一代代的北大荒人,扎根黑土,苦干實干,用熱血肥沃了黑土,孕育出了北大荒精神——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向荒原進軍
北大荒地處我國東北部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
1947年,為響應“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偉大號召,從延安、南泥灣走來的一批榮復軍人進入黑龍江。面對一片茫茫荒原,他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創建寧安、通北等第一批國營農場,努力開荒生產,多打糧食。
七星農場第三管理區職工陸向導的爺爺陸詩然曾在山東省梁山縣岱廟鄉政法科工作,1959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當時的北大荒七星農場五分場。
陸詩然回憶:“當時,室外溫度零下幾十度,修水利很困難,累得滿身汗,連棉襖都穿不住。熱乎乎的饅頭拿出來,一會兒就凍上,再吃就冰得直冰牙。”
像陸詩然一樣,14萬復轉官兵、20萬支邊青年、54萬城市青年、10萬大中專畢業生和地方干部,近百萬墾荒大軍先后奔赴北大荒。一代又一代人,將這片亙古荒原變成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創造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奇跡。
生死與共的奮斗
《北大荒人的歌》有這么一句歌詞:“你的果實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這是一代代北大荒人艱苦奮斗的真實寫照。
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北大荒人不計代價,無私奉獻。
北大荒有一個農場叫“榮軍農場”。這個今天可以依靠衛星精準定位耕種的現代化農場,最初的情況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由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榮譽軍人開發建設的。
1948年10月,東北全境解放,時任東北榮復軍人管理委員會主任的劉培植,組織榮復軍人進軍北大荒,創建榮軍農場。
郝光濃就是這批榮復軍人中的一員。他在一次戰斗中失去右眼、在一次雨夜行軍中左臂致殘。在農場,他和其他傷殘軍人們用“挖戰壕”的精神修堤筑壩,開荒種地。
他們出大力、流大汗,但又不僅僅是苦干。從建設初期至今,先后經過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三個發展階段,北大荒一直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排頭兵。一大批科技工作者、高技術人才讓這片土地煥發勃勃生機。
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張源培、機電專家桂體仁、植物病理學家劉惕若、氣象專家蔡爾誠……一個個響亮的名字,鐫刻在了北大荒的發展史上。
永不停歇的腳步
北大荒因國家戰略而生,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己任。
2021年,北大荒實現“十八連豐”。經測產,預計糧食總產將超過460億斤,超去年30億斤。
從1995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首次突破百億斤開始,直到今年預計超460億斤,北大荒已經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超過1萬億斤。
北大荒人,始終牢記“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重要囑托,堅持把農業生產擺在突出位置,以“國家隊”“王牌軍”的形象,成為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走過了70多年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北大荒人的腳步永不停歇。
2018年12月16日,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對其履行出資人職責,標志著黑龍江墾區從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整建制轉入集團化企業化經營管理體制。到2020年,北大荒集團全面完成了集行政體制轉型、國企改革和公司制改制、事業單位改革于一體的農墾體制改革,實現了涅槃重生。
“在上個世紀,北大荒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中國人‘吃得上飯’‘吃上飽飯’的問題。在新時期,北大荒的任務是讓中國人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生態、綠色、有機。”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說,“我們要適應市場需求,推進產品升級、品牌升級、隊伍升級、渠道升級,讓我們的產品更加適應百姓的要求。所以,在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的前提下,我們更加注重糧食的品質,堅定不移地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道路,全力推進‘32366’任務體系建設,構建了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32366”任務體系,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產能為主線,以“雙控一服務”戰略為統領,以深化經營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三大任務”,圍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兩大抓手”,聚焦現代種業、黑土保護、智慧農業“三大工程”,大力推進規模格田替代一般農田、保護性耕作替代傳統翻耕、智能化替代機械化、綠色農藥替代傳統化學農藥、有機肥替代化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六個替代”,全面實現高標準農田、農機智能化、標準化生產、綠色生產、投入品專業化統供、數字農服管控“六個全覆蓋”。
“我們要努力把北大荒打造成中國農業領域‘航母’和新型國際糧商。”王守聰說。(本報記者 張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