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公園的西南角,有一座典型的歐式風格兩層小樓,人們俗稱為“紅樓”。192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京漢鐵路大罷工,開封鐵路工人積極響應,秘密會議就是在紅樓舉行的。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大罷工,鄭州建起了二七紀念塔,而紅樓也有了它另一個名字——“二七樓”。
紅樓坐東朝西,掩映在蒼松翠柏中。這座樓始建于清代,是具有歐洲建筑風格的兩層小樓,建筑格局保存尚好,大體上保持了當年的建筑風貌。在小樓周圍,建有紅色的圍墻,小樓也用紅磚建造,屋脊也為紅色,樓內用紅色木質地板。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小樓均以紅色為主調。
主體樓是一棟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紅磚歐式兩層樓房。進入正門,左右兩側是封閉式的帶窗走廊,沿走廊南行至盡頭,拾級而上可到二樓。樓上五間房的走廊和下邊的不同,是過腰高的磚砌花眼欄桿。整個建筑外觀沒有過多的雕飾,實用且簡約、大方。
這座樓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向比利時和法國貸款修建汴洛鐵路,比利時和法國主要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來開封勘察,修建了這座樓房,供修建鐵路的外籍人員居住。修建鐵路的外籍人員走后,河南省農商局、森林局、農業改進所都曾在這里辦公。后來,紅樓見證了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京漢鐵路是連接華北和華中的交通命脈,有重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京漢鐵路的運營收入是軍閥吳佩孚軍餉的主要來源之一,京漢鐵路工人的斗爭直接威脅他的利益。
1923年2月1日,黨領導下的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備會決定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參加大會的代表和各鐵路工會代表、漢冶萍總工會代表、武漢30多個工會的代表,以及北京和武漢等地的學生代表近300人齊聚鄭州。
2月1日上午,吳佩孚派出大批荷槍實彈的軍警在鄭州全城戒嚴,下令禁止召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但是,參加會議的工人代表不顧生死,沖破軍警的重重包圍,高呼“京漢鐵路總工會萬歲”“勞動階級勝利萬歲”等口號,在鄭州普樂園劇場舉行大會,宣布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
當天,全副武裝的軍警包圍了會場,強行解散會議,搗毀總工會和鄭州分會會所,并驅趕代表。當晚,京漢鐵路總工會執委會秘密召開會議,決定將總工會臨時總辦公處轉移到漢口江岸,并決定全路自2月4日起舉行總罷工。2月7日,吳佩孚撕毀“保護勞工”的假面具,血腥鎮壓京漢鐵路罷工工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在這次大罷工中,開封鐵路工人積極行動起來,響應號召準備與鄭州鐵路工人一起罷工。罷工前期,曾多次召開秘密會議。為避開敵人耳目,防止特務搜查,會議地址選在不太引人注意的紅樓里。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它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二七大罷工”,鄭州建了二七紀念塔,這座紅樓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二七樓”。
紅樓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見證之一,也是古城開封發展的見證之一,具有重要的建筑及歷史價值。
(作者:李軍濤,單位:河南省開封市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