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從溝溝峁峁里吹來的風,給吳起縣城帶來一絲嚴寒。站在勝利山上的杜梨樹旁,望著遠處翻滾的云層,從耳邊刮過的風聲讓人思緒萬千。
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預備會議上說:“我說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中央紅軍長征在這里落腳,八路軍從這里奔赴抗日戰場。這里迎來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歷史轉變,開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新篇章。
時間倒回到1935年10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到達吳起鎮。至此,中央紅軍主力縱橫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
從此,吳起也成為了一個紅色地標,吸引著無數人來此瞻仰回望。
在吳起縣城的中心,有一座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依山而建,氣勢雄偉。紀念園門口有5個橫向排列的鮮紅五角星釘在地面上,仿佛在訴說: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印記永遠值得世人銘記。
拾級而上,三座深褐色金屬拱形門樓映入眼簾。中間門樓上銘刻著“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遒勁有力的大字。門樓后面就是沿山坡修建的紀念園。低頭看臺階的中央,一條紅色的大理石地板從坡下延伸向坡頂。大理石地板上用金色字體標記了長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和主要會議等內容,仿佛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幅飽含紅軍英雄事跡的圖譜呈現在眼前。
每上一段臺階就會有一處平緩的小廣場。在廣場和臺階兩邊的圍欄上,刻有許多明艷動人的火炬雕塑,跳動的火苗呼之欲出、形象逼真。駐足觀看小廣場上的大型雕塑,刀削斧鑿的斫痕中,有反映紅軍離開革命老區時軍民依依不舍分別的場景;有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難畫面……其中,兩座展現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的雕塑格外引人矚目。雕塑里的人物緊緊握手、身體前傾,眉眼間透露出勝利的喜悅,生動表現了中央紅軍落腳陜北的偉大歷史時刻,極富藝術感染力。
行至半山腰處的大廣場,一名小戰士吹響軍號的雕塑,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烽火硝煙的歲月。在小戰士身后,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巍然挺立,碑頂上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金色人物雕塑熠熠生輝。
“露天麥地覆棉裳,鐵杖為樁系馬韁。穩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覺滿身霜。”紀念館中,謝覺哉回憶紅軍戰士到達吳起、露宿麥地的詩歌,令人回味。當時,吳起住戶很少,大批紅軍來到后只能露宿在戶外。謝覺哉的這首詩既反映了當時紅軍的艱苦生活和嚴明紀律,也表現出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當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時究竟是怎樣的情景?“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云梯。六盤山上紅旗展,勢如破竹掃敵騎。陜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南北兄弟手攜手,擴大前進根據地。”這是開國上將蕭華創作的《長征組歌》中《到吳起鎮》的歌詞。它描繪了中央紅軍奪下天險臘子口、打開北上通道,與陜北紅軍在吳起勝利會師的過程。
紅軍長征干部團老戰士成仿吾也在回憶錄里記敘了紅軍初到吳起的情景:“傍晚,剛吃過晚飯,司令部命令各縱隊都進駐吳起鎮及附近村落。大家聽到這個命令,莫不十分高興,因為就要回到紅區了。很多人忘記了幾天行軍的疲勞,像小孩一樣,連跳帶跑,直往吳起鎮跑去。但是,當我們進入吳起鎮時,群眾誤以為是匪軍又來騷擾,倉惶(皇)逃避一空……戰士們首先把街道打掃干凈,貼上各種標語,如‘北上抗日,收復失地!’‘與二十五、六、七軍會合,一致抗日救國!’不久那些老人又找來了一些群眾。很快當地的支部書記與鄉政府主席回來了,他們和戰士們熱烈握手,戰士們把鄉干部們圍起來,差一點把他們舉上天空,口里說著南腔北調,但一張張的臉上表現出十分激動的心情,有的人熱淚久久掛在臉上。鄉干部們很熱情地和部隊的負責同志研究解決各種需要。第二天早晨,全鎮的男女老少都回來了,見了我們一個個笑容滿面,不斷地說:‘啊!原來是咱們自己人!’”
如今,勝利山上的杜梨樹在每年春天煥發出勃勃生機,陪伴在毛澤東銅像旁。駐守在這里的武警延安支隊吳起中隊官兵,經常組織開展“紅色延安故事會”,講述黨中央在延安的輝煌歷史,將長征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