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人民軍隊的力量,根基在人民。我們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為民擔當,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習近平
1915年,中國社會正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華民族迫切需要新的革命力量,解救水深火熱中的百姓。
這一年,大巴山深處一戶貧苦佃農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兒。由于家境貧寒,父親常年外出謀生,母親因病離世,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為了讓他永遠記著鄉親們的恩情,養母為他取名“思德”。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始看到勝利的曙光。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給日本侵略者以越來越沉重的打擊。
這一年,張思德犧牲在為人民服務的崗位上。毛澤東參加張思德追悼會,并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從此,張思德的名字和“為人民服務”緊緊聯系在一起。
2021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意氣風發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這一年,張思德精神被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早已深深融入共產黨人的紅色血脈。
一
四川儀隴張思德紀念館珍藏著一雙破舊草鞋。
就是穿著這樣破舊的草鞋,張思德加入紅軍,跟隨革命隊伍走上長征道路,從儀隴走到了延安,從紅四方面軍總部警衛團到中央軍委警衛營,走到了黨中央、毛主席身邊。
“人如其名,張思德從來沒有忘記黨和人民的恩德。”紀念館講解員潘雪婷告訴記者,張思德有一次連夜打了幾雙草鞋,送給鞋子最破的戰友;長征期間,他曾只身泅水過江奪取敵人渡船,為強渡嘉陵江創造了條件;進入草地后大家只能吃野草充饑,擔心戰友誤食中毒,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前面……
來到延安后,部隊合并整編,干部精簡下派,張思德這個“老班長”被安排到警衛連任戰士,他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毫無怨言。張思德說:“當班長是革命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需要。”
“1944年,張思德響應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到原安塞縣生產農場工作,并被選為農場副隊長。”面對一張張思德和戰友一起燒炭的圖片,潘雪婷娓娓道來。
在荒山野嶺建設一個農場,談何容易。修路、打井、種地……哪里最苦最累,哪里就有張思德的身影。進山里燒木炭時,他更是處處模范帶頭,披著蓑衣冒雨檢查炭窯,出炭時最先鉆進窯中作業。
一切工作都欣欣向榮,然而意外突然發生——
9月5日,張思德帶著戰友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坍塌。危急時刻,張思德將戰友推出窯口,自己被埋在坍塌的窯里,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29歲的生命。
人生的價值不在于職位高低,而在于為人民奉獻多少。當張思德將戰友推出炭窯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就此成為永恒。
二
在延安棗園革命舊址北側,張思德紀念廣場的中軸線上,鋪設了29塊紅色花崗巖五角星,象征張思德29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紅色一生。中軸線盡頭,靜靜佇立著一尊張思德負薪前行的雕像。
順著29顆紅星的方向仰望,半山腰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格外醒目。“毛澤東在得知張思德犧牲的消息后,當即作出指示:第一,要把張思德身體洗干凈,穿上新衣服,入殮前要派戰士給他站崗;第二,買一副棺材,運回延安;第三,要給他開個追悼會,我要參加,還要講話……”記者的思緒隨棗園革命舊址工作人員的介紹穿越時空,回到那個令人痛惜的日子。
1944年9月8日,延安棗園后溝的西山腳下,土臺上臨時搭起的靈堂中安放著烈士靈位。“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獻了花圈,并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當年現場聆聽演講的張思德生前戰友、老紅軍曾紹東對此記憶深刻:因為那是我們黨成立以來第一次為一名普通戰士舉行追悼會。
張思德是普通黨員、普通士兵,他沒有官職,沒有財產,沒有傳奇故事,沒有豪言壯語。70多年來,這個光輝的名字為何始終被傳頌景仰?重讀《為人民服務》這篇光輝著作,記者找到了答案——
“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徹底”,就是貫徹到底。從毛澤東在給張聞天的信中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到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入黨章;從當年南湖那條紅船把身處災難中的中國人民帶出水深火熱,到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打贏了疫情阻擊戰、脫貧攻堅戰……無數深刻而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共產黨人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既集中體現在黨章中,也具體體現在無數像張思德這樣,把黨遠大的革命目標化作樸素的日常工作的英模人物身上。
帶領群眾除“三害”的焦裕祿,將一腔熱血獻給阿里的孔繁森,“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兩彈一星”元勛,致力脫貧攻堅斗爭、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征程上的1800多名同志……一串串閃光的名字,一個個光榮的群體,與張思德的精神遙相呼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壯麗史冊上。
三
“張思德精神成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后,紀念館參觀人數明顯增多。”紀念館工作人員姜明介紹,不少黨員干部專程前來參觀瞻仰,追尋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歷史。
張思德精神的火炬,在一代代共產黨人手中傳承,從未熄滅。
在儀隴,張思德精神已是故鄉的紅色符號。儀隴縣將張思德的家鄉六合場改名為思德鎮,并命名了“思德水庫”“思德大道”等一系列地標建筑;多個以“張思德”命名的服務團體幫扶社會弱勢群體;人民群眾在張思德事跡和精神的鼓舞下,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曾經貧窮落后的面貌。
在延安,張思德精神成為延安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在這塊紅土地上緬懷英烈;安塞區至今保存著一個普普通通的炭窯——這里是張思德與戰友戰斗過的地方,也是見證他生命最后一段歷程的紀念地。
在部隊,張思德畫像被高高懸掛,張思德精神被永記心間。在武警北京總隊執勤第五支隊的“張思德班”,每次點名仍會首先點到“張思德”的名字;儀隴縣人武部成立張思德民兵分隊,在抗洪搶險、脫貧攻堅等任務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武警南充支隊將重溫張思德事跡、重讀《為人民服務》作為新兵下連的第一課,打牢聽黨指揮、獻身強軍事業的思想根基;北京衛戍區評選表彰“張思德式忠誠衛士”,把張思德精神作為傳家寶鑄魂固本;武警延安支隊成立“紅肩章理論宣講隊”,利用節假日為游客宣講張思德的故事、講解黨在延安的紅色歷史……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早已融入一代代革命軍人的靈魂和血脈。
抗擊疫情,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緊急馳援,在疫情防控戰場上發起沖鋒,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軍官兵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定點幫扶4000余個貧困村、幫助90余萬名貧困群眾脫貧……從抗震救災到抗洪搶險,從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到協助地方做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工作,人民軍隊始終牢記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闊步新時代,“為人民服務”的大字仍然閃耀金光,“為人民服務”的旗幟依然高高飄揚!
(本報記者 金雅蘭,感謝倪雙如、李蛟龍提供采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