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bz5sp"><del id="bz5sp"></del></label>
    <i id="bz5sp"><meter id="bz5sp"></meter></i>

    血肉相連 生死相依 ——老區精神述評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2021年6月28日晚,國家體育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盛大舉行。第一篇章“浴火前行”中,情景舞蹈《起義 起義》、戲劇與舞蹈《長征》、情景大合唱《怒吼吧 黃河》等節目,生動演繹了一幕幕發生在紅色革命老區的故事,將觀眾拉回到大革命的硝煙之中、艱險的長征路上……

    革命老區是新中國的搖籃,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

    在一片片紅色熱土上,中國共產黨帶領老區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頑強斗志,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榮傳統,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態度。如一座聳立的精神高峰,老區精神豐滿而厚重,生動而鮮活,是黨和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這種精神,洋溢在井岡山的挑糧小道上,蘊含在沂蒙老鄉的手推車里,激蕩在南泥灣的勞動號子中……共同勾勒出一個紅色的、光明的新中國;

    這種精神,是革命斗爭年代的制勝法寶,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發揮著激勵和引領作用,在新時代仍然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哺育、滋養了一代代中華兒女。

    1.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總書記指出:“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苦難背后,是英雄的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為中國贏來了“可贊美的光明前途”。

    在大別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多支紅軍主力部隊在這里誕生。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別山革命老區“28年紅旗不倒”,先后有200多萬人參軍參戰,36萬人英勇犧牲,以艱苦卓絕的斗爭造就輝煌,讓中國革命的紅旗始終在大別山上空高高飄揚;

    在海南島,椰子寨戰斗揭開了海南人民武裝總暴動的序幕。這支革命隊伍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直至1950年接應配合野戰軍渡海作戰,最后解放海南島,創造了“23年紅旗不倒”的奇跡,那驚心動魄的戰斗故事、昂揚的革命斗志被后人久久傳頌。

    波瀾壯闊猶記戰旗紅。為了理想中“可愛的中國”,無數革命先烈忘我追尋理想之光,舍身保護信仰火種。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邱霈恩認為,老區人民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淳樸厚實、負重前行、無怨無悔的品格,對待和支援革命事業、建設事業和改革開放事業,對待和解決自身的現實困難和各種發展問題,展示出了昂揚的精神風貌和強大的意志力量。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如今“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可愛的、光明的中國,成為現實。

    2.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頑強斗志

    位于山西武鄉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陳列著一雙草鞋,它的主人——八路軍129師772團團長葉成煥,穿著它犧牲時,年僅24歲。磨損的鞋面、殘缺的后跟,喚起了人們關于太行山的更多記憶:1939年的冬天,巍巍太行山上寒風凜冽,日本侵略者對抗日根據地不斷“蠶食”和“掃蕩”,在供給斷絕的困境下,老區軍民身著單衣、腳穿草鞋、吃著黑豆煮野菜,在冰雪中鏖戰……

    在敵人嚴密封鎖、連吃穿都難以為繼的情況下,老區軍民苦熬、苦干、苦拼、苦斗,這些故事,感動、激勵著無數中國人。

    當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到延安訪問時,看到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和普通士兵一樣,住的是四面黃土的窯洞,吃的是土豆小米飯,穿的是打著補丁的粗布軍裝,他大為震驚。他問毛澤東:難道紅軍連幾個領導人都養不起嗎?毛澤東說:這叫艱苦奮斗,是我們共產黨的本色。這種本色,成為斯諾眼中不可戰勝的“東方魔力”。

    難能可貴的是,在惡劣的條件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老區洋溢——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是在井岡山盛傳的一首歌謠。當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物質十分匱乏,但軍民仍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剿”。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呀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呀地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一首《南泥灣》,傳唱了80年,旋律一響起,依然能把我們帶到那個物質極為匱乏卻激情燃燒的年代。

    處境的艱險、物質的貧乏,和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精神力量吸引了無數志士仁人到根據地、到解放區,讓井岡山、寶塔山成為中國革命的象征;也讓這種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頑強斗志,成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精神密碼。

    這種精神力量,像一股清泉,汩汩流淌進一代代中國人的血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持續發揮巨大的作用。

    這種精神也體現在新時代的奮斗當中。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是有名的“紅軍村”,全村共有32名烈士。然而,受自然地理等多重因素制約,這里的發展一直較為緩慢。2017年,潭頭村以萬畝富硒蔬菜基地為龍頭,成立專業種養合作社,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在這片富硒土地上種出了富民產業,并帶動了全縣約110余家農業合作社發展蔬菜產業。目前,于都縣的富硒蔬菜播種面積達20余萬畝,年產蔬菜近50萬噸,綜合產值達30余億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潭頭社區入口紅碑上的這八個字,道出了潭頭村村民們的心聲。

    今天,從井岡山到延安,從江西瑞金到河北西柏坡,從貴州遵義到甘肅會寧,從贛南閩西到淮海沂蒙,從大別山到太行山,從廣西左右江到海南瓊崖,從湘鄂西到晉察冀,從湖北黃安到蘇北鹽城,老區呈現一片發展新貌。

    3.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在井岡山革命斗爭的兩年零四個月里,共犧牲四萬多人;抗日戰爭年代,山西省武鄉縣全縣僅有約13.5萬人,就有9萬余人參加了各種抗日團體,2萬余人犧牲……

    為了做擔架,村里房屋大門全拆下;雞毛信里送情報、蘆葦蕩中藏文件……類似的故事,幾乎在每一片老區的土地上流傳。

    踴躍參軍參戰,全力開展支前,開展武裝斗爭,積極參與根據地建設……老區人民點點滴滴的無私奉獻,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貢獻著無窮力量。

    這種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在帶領蘭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爭中身先士卒。他的心中裝著全縣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語重心長地勉勵黨員干部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做焦裕祿式的好干部、好縣委書記。“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把獎章深藏在箱底,從不居功索取,只為堅守初心使命,默默奉獻。

    萬千忠骨,萬千熱血。歷史和人民都不會忘記這些紅色大地上發生的偉大故事。

    在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鄉,1929年2月,中央蘇區的紅軍將士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大柏地戰斗,打得敵人狼狽不堪,毛澤東曾為此寫下了名篇《菩薩蠻·大柏地》。

    今年國慶假期,在大柏地戰斗戰場遺址,81歲的劉承漢為學生們義務講解紅色故事。“作為一名1977年入黨的老黨員,我還能為黨做些什么呢?”1997年退休后,劉承漢想到了做一名講解員。這一講,就講了24年,義務接待游客不下3000批次,聽過他講解的不下6萬人次。

    他說:“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講下去,也希望青年一代接過我的接力棒,讓大柏地的故事永遠流傳。”

    4.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榮傳統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里,陳列著一雙“千層底”鞋底。這是山東省沂南縣婦女為八路軍納的,顏色發黃,多處磨損,卻依然看得出針腳細密、做工精細。它見證了又一段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

    在北京密云,農村婦女鄧玉芬,把丈夫和5個兒子送到抗日前線,丈夫和5個兒子先后為抗戰獻出生命,她被譽為“英雄母親”;

    在河北平山,反“掃蕩”的艱苦歲月里,“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帶領全村婦女為戰士們送水、送飯。用溫開水清洗創傷,用中草藥敷傷口,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給傷員喂飯,在她的精心救護下,很多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的八路軍指戰員恢復了健康,重返前線。

    在沂蒙老區,有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有為中國革命奉獻了無私無畏之愛的“沂蒙母親”,有擁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

    小車隊、擔架隊、后勤隊;做鞋、磨面、碾米。老區人民用小推車“推”出的,不只是物資補給,更是軍民情深。

    “老區人民對黨的認識最深、同黨的聯系最緊、與軍隊的感情最濃、對革命的貢獻最大。”山東省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韓延明深情地說,正是因為有了革命老區,中國共產黨才在腥風血雨中由小到大、從弱變強,在戰火硝煙中砥礪前行,最終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掌握政權并長期執政。

    飲水思源。河北阜平、山東臨沂、福建古田、陜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山西呂梁、河南信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足跡遍及各個革命老區。

    在河北阜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群策群力,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在江西于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在貴州遵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源遠才能流長,根深方可葉茂,這成為老區黨員干部的共識。不久前,由于連續降雨,位于太行山區的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地質災害多發,全縣4000余名干部趕赴幫扶村和社區動員群眾搬遷避讓,迅速轉移群眾855戶2487口人。

    “最后一碗米拿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首在老區廣泛傳唱的歌曲,表達的正是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軍隊的深厚感情和無限信任;是人民戰爭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取得勝利的根本所在。

    5.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態度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里,一組黑白照片引人注目:

    三五成群、忽東忽西、忽隱忽現的麻雀戰;輪流監視、斷敵供給、破敵撤退的圍困戰;利用河、湖、港、汊開展機動靈活的水上游擊戰;利用夜幕翻毀鐵路,破壞公路、橋梁,迫使侵華日軍交通癱瘓的破襲戰;敵后武工隊深入敵后,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群眾性斗爭……

    這些故事,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并不陌生:它們是教科書上一張張生動的黑白照片,它們被拍成電影、電視劇,陪伴一代代青少年成長。

    這背后,是老區人民厚重的歷史:在極其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中,敵后軍民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斗爭形式,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李雷波談到,抗戰時期,我們黨在老區民眾的支持幫助下,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創造出獨具一格又形式多樣的斗爭策略;在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成長為奪取抗戰最終勝利的中流砥柱。

    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態度,體現在老區的新發展上: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山河更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富裕,老區人民務實創新,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的奔小康之路:

    在福建建寧,紅色旅游+綠色經濟,成為老區的小康生活樣本,建成了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

    在貴州遵義,以“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大捷”“突破烏江”等為重點的紅色旅游全面推進。

    在太行山,清澈的漳河水碧波蕩漾,“復興號”進站又出發,村民的小米、雜糧、核桃等生態農產品經互聯網走出大山。

    從當年根據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進步,到今天革命老區日新月異的偉大發展,老區人民是實踐的親歷者、歷史的創造者、優秀傳統的傳承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老區發展變化的時代答卷,便是答案。

    (本報記者 俞海萍 耿建擴 胡曉軍 楊玨 趙秋麗)


    編輯:張雨婷 責編: 編審:蒲勇 監制:張斌

    智慧儀隴APP 舉報

    論壇熱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日韩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色欲天天天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日本熟妇| 亚洲综合最新无码专区|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AV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在| 欧美成电影综合网站色www|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新一区|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 伊人情人综合成人久久网小说|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hd| 欧美亚洲综合激情在线|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丁香婷婷综合网|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新一区| 久久综合成人网|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无码|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234|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国产精品九九久久精品女同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