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定格在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凌晨,東北已經是冷秋。八個年輕的女孩子手挽手,義無反顧地走進了冰冷的烏斯渾河,她們的生命停止在這一歷史時刻。
東北抗日聯軍中共有600余名女戰士。她們為了打敗日本侵略者,同男戰友們一樣,在艱苦的環境中與日軍進行著殊死搏斗。由于戰爭環境的險惡,大批抗聯女戰士陣亡在戰場上,在東北抗戰史上寫下極為悲壯的一頁。八女投江是中國乃至世界近代巾幗英雄中極為壯烈的英雄事跡。她們的事跡成為中國女性的驕傲,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悲壯的西征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為將東北建成其侵占全中國的后方基地,糾集數倍于抗聯的兵力,對東北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抗日游擊區的抗日武裝進行瘋狂“討伐”。以期達到消滅抗聯、集中兵力向關內進攻、實現侵占全中國的野心。
1938年5月初,吉東省委、二路軍總部決定,組織抗聯二路軍第四、五軍等部隊進行西征,主要目的:一是與活動在東南滿地區的抗聯第一路軍及活動在五常地區的第二路軍所屬的第十軍打通聯系,建立新的抗日游擊區;二是牽制日偽軍兵力入關,支援關內的抗日斗爭;三是再創造機會通過熱河省的八路軍與黨中央取得聯系,使關內關外共同開創抗日戰爭新局面。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跡就發生在這次西征中。
6月下旬,二路軍1000余人集結于今黑龍江省林口縣蓮花泡抗聯密營。7月2日,部隊出發。五軍婦女團、四軍被服廠36名女戰士隨軍西征。
7月12日,西征軍順利攻下樓山鎮,俘虜駐守的偽警察中隊的全部警察,繳獲大批糧食和部分槍支彈藥。
1938年9月末,抗聯四軍、五軍在樓山鎮戰斗后繼續隨軍西征的二十余名女戰士,僅幸存以指導員冷云為首的八名同志。她們跟從幸存的百余人的隊伍,回師刁翎。
咆哮的烏斯渾河
10月下旬的一天,隊伍到達烏斯渾河岸邊,由于秋雨連綿,河水暴漲,隊伍只好露營在谷地之中。當天夜里,由于特務告密,刁翎日寇駐軍糾集了一千多人的討伐隊潛伏在抗聯隊伍周圍。
據抗聯戰士金世峰回憶,第二天拂曉,抗聯隊伍整裝待發,部隊領導派會泅水的金世峰參謀帶領八位女戰士先行過河。但湍急的烏斯渾河河水繼續上漲,無法判斷河道口的位置,金世峰決定先下河探路,當他游到一半的時候,槍炮聲大作,日偽軍開始了猛烈地攻擊。
面對突如其來的惡戰,抗聯的指戰員們邊打邊向西邊柞木崗密林方向撤退,但為時已晚,他們被敵人緊緊咬住難以脫身。此時八名女戰士正隱蔽在河的岸邊,她們所在的地點正是吸引敵人,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的好位置。八位女戰士不顧個人安危,向敵人射出一排排仇恨的子彈。敵人背后遭到猛然襲擊,他們不知虛實,不知道河邊有多少抗聯戰士,覺得腹背受敵太危險,于是調整部署,分兵向河邊撲來。
冷云等八位女戰士果敢殺敵,吸引了敵人的火力,分散了敵人的兵力,給戰友創造突出重圍的有利條件,戰友們趁敵人調整部署分散兵力的混亂之際迅速沖出包圍,很快擺脫了敵人的追擊,潛入密林,保存了實力。
八位女戰士在與敵人幾番激戰之后,彈藥已經打光。她們面前是蝗蟲般的日偽軍,背后是嘩嘩奔騰的河水。大義凜然的八位女戰士手拉手一步步走入冰冷的烏斯渾河,“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敵人的炮彈還在追擊,八位正值芳齡的女孩子已被淹沒在烏斯渾河的滾滾波濤中。
應有烈女標芳
據抗聯老戰士胡真一回憶,后來,柴世榮軍長下令部隊沿烏斯渾河兩岸向下游尋找八女遺體。他們在烏斯渾河河谷的柳毛中,找到了冷云、王惠民等五位烈士遺體。戰友們將五位烈士遺體埋葬在烏斯渾河岸邊。1938年11月4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聽到匯報后,在日記中悲憤地寫下:“烏斯渾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1982年,林口縣在八位女戰士殉國處建起了八女投江烈士紀念碑,碑文正面銘刻著時任黑龍江省省長陳雷同志的題詞“八女英魂光照千秋”;1988年,牡丹江市在江濱公園建起由鄧穎超題詞“八女投江”的群雕像。
83年來,八女投江的故事不斷被拍成電影、電視劇,改編成舞蹈、舞臺劇,八位女戰士的英雄事跡以各種方式在廣泛流傳,她們舍己為人、舍生取義的精神將永載史冊!
(作者系吉林省林口縣原政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