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qū)南泥灣鎮(zhèn)南泥灣村,76歲的侯秀珍珍藏著兩把老镢頭。
一把老镢頭,見證了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在艱苦歲月中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ǎn)運動。
這把镢頭的主人,是侯秀珍的公公、時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團九連副連長的劉寶齋。1尺寬的镢口磨損得只剩4寸許,可以想象當年大生產(chǎn)運動的熱火朝天。
1941年春,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劉寶齋和戰(zhàn)友們自制生產(chǎn)工具,開荒地、種黃豆、種玉米、育水稻……镢頭磨短了,南泥灣也徹底改變了模樣。
“這把老镢頭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它刨出的不僅僅是土地和糧食,更體現(xiàn)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侯秀珍說。
新中國成立后,劉寶齋放棄了進城工作的機會,自愿留守在南泥灣,一心建設南泥灣,直至1984年去世。侯秀珍說,劉寶齋生前常為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述南泥灣的故事、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
另一把老镢頭,則見證了黃土高原由黃變綠、由綠變美的深刻轉(zhuǎn)變。
1999年,延安開始大規(guī)模實施退耕還林,侯秀珍等黨員干部帶頭響應號召,扛著鐵锨和镢頭上了山,在當?shù)厝_莊等地栽了3年樹。“栽了多少樹我不記得,這里有多少個山頭我都記得。”同“鐵姑娘”侯秀珍一樣,勤勞的延安人民克服山大溝深、干旱缺水等困難揮镢種樹,用心血澆灌出一片片綠蔭,將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移400公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的南泥灣,綠色經(jīng)濟和紅色旅游相融互促,鄉(xiāng)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前輩墾荒到后輩種樹,南泥灣的老镢頭有講不完的感人故事。如今專門前來找侯秀珍聽南泥灣故事的人越來越多,她總是熱情有加,“只要我還有氣力,就要把南泥灣的故事講下去。”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