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每當唱起這首曾經響徹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人們就會聯想到那段充滿國仇家恨的苦難歲月。
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東北大地山河淪喪,人民慘遭日寇鐵騎蹂躪,中華民族面臨空前浩劫。
民族存亡關頭,誰來力挽狂瀾?
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的旗幟,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等宣言和決議,在東北三省積極組織并領導抗日武裝斗爭,號召全國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的解放與獨立。在黨的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官兵面對艱苦惡劣的條件,同侵略者展開英勇斗爭,有力打擊了日寇在東北的殖民統治,牽制了大量敵軍,支援和鼓舞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
血染沙場氣化虹,捐軀為國是英雄。在東北抗聯這支英勇的隊伍里,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楊靖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因叛徒出賣而陷入絕境時,他威武不屈,孤身與敵周旋,堅持戰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真正的英雄,是危難時刻國家民族的中流砥柱。這種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匯聚成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強大力量。
八名抗聯女戰士在烏斯渾河畔高呼“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投江殉國;趙一曼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堅貞不屈,臨刑前留給兒子一封滿含深情的遺書:“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抗聯先烈舍身為國的高尚情操,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
黑水染熱血,白山鑄英魂。在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中,東北抗聯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勇赴國難、自覺擔當、頑強苦斗、舍生取義、團結御侮”的東北抗聯精神。他們身上閃耀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意志,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賡續傳承。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沙場硝煙雖已散去,但那段飽含血淚的屈辱史一再警醒我們:沒有一個鞏固強大的國防,就沒有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
英雄從未遠去,精神永勵后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各部隊要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官兵學習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用抗聯精神鼓舞軍心士氣,從抗聯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要牢記肩負的職責使命,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攻堅克難,頑強拼搏,時刻保持備戰打仗的昂揚狀態,爭創一流練兵成績,續寫強軍興軍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