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熊德科)他曾是沿海某外企的高管,面對城市的繁華和家鄉的落后,他毅然選擇放棄高薪,回到家鄉擔任“村官”。幾年來,他以建強村黨支部為抓手,帶領全村人民夯基礎、育產業、興文化,讓昔日的貧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他就是新政鎮安溪潮農村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彭杰。
沿著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走進新政鎮安溪潮村村民聚居點,只見青瓦白墻朱窗的現代川北民居錯落有致。遠處,一排排蔬菜大棚、波光粼粼的魚塘整齊劃一,呈格狀分布。走近蔬菜大棚,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彭杰正與譚建平等幾個村民一起勞動。譚建平告訴我們,以前出門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哪有現在這樣好的環境。
回憶起過去的日子,村民譚建平唏噓不已。他告訴記者,窮,曾是安溪潮村人的痛。山高溝深、道路崎嶇、基礎落后和觀念陳舊制約了全村的發展。不過在彭杰等人擔任社區書記后,安溪潮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眼前的彭杰是一個40歲左右的漢子,皮膚黝黑,憨厚中透著幾分干練與質樸。他就在這個貧窮落后小山村里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后,他只身前往沿海務工,農村孩子特有的質樸和勤奮讓他由一個普通的農民工做到了某外企的高管。近年來,家鄉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悄然蛻變,有了很多發展的機遇。在困惑與矛盾之間,彭杰最終決定放棄高薪職業,返鄉創業。彭杰告訴我們,他當時就想的是要把沿海地區發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帶回村。
2014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安溪潮村被確定為全縣285個貧困村之一。有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彭杰看到了全村脫貧致富的希望,他主動積極參與村級事務,并被推舉為村后備干部。2016年村級換屆,組織找到彭杰,希望他擔任村干部帶領全村群眾致富。當時家人極力反對,認為村干部工資低、責任大,自己家里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小孩要讀書,會加重經濟負擔。
面對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勸阻,彭杰沒有退縮,通過選舉當選為安溪潮農村社區黨總支部書記。
彭杰上任后,對村現有產業定崗設責,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劃分成若干個黨小組,把黨組織和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有了這樣的堅強堡壘,黨員群眾心連心,安溪潮村有了不一樣的精氣神。通過探索推行“三主三聯三受益”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全村實施土地全流轉,成立5個專業合作社,7個家庭農場,發展六大產業。建成節水灌溉智慧果園、水肥一體化有機大棚蔬菜,形成種養循環的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建成光伏發電站1座,成立儀隴縣安溪潮光伏電力有限公司,村集體年均收益達14萬元,累計收入達50萬余元。全村總體形成了以鄉村旅游、蔬菜種植、水果種植、光伏發電等為主體的產業集群,為全村持續穩定脫貧提供有力支撐,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彭杰告訴我們,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2020年,他們全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25200余元。
如今的安溪潮農村社區,四處果樹飄香,公路干干凈凈,房前屋內整潔有序,村民精神抖擻、笑臉相迎……想到以前村莊的“臟亂差”,再看如今的“潔凈美”,村民彭麒銘笑得合不攏嘴。他告訴我們,如今,村里環境越來越好,和城里一樣干凈整潔,他們心里都覺得舒服敞亮。
村在變,人也在變,如今的安溪潮社區,人心向上,大家齊心協力讓家鄉更美,生活更旺。新政鎮安溪潮農村社區黨總支部副書記陳緒林告訴我們,現在打牌、喝酒的人變少了,開群眾會的人變多了,說起村子的發展,個個都熱情高漲、積極發言,干群關系、鄰里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了。
在彭杰的帶領下,該村通過開展“遵法守法、習慣養成、感恩奮進”三大教育活動和“十評”“兩創”活動,逐步實現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安溪潮村也從原來的貧窮落后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鄰里和睦相處、環境優美的示范村。
2017年,安溪潮村入圍全省“百強名村”,成功創建3A鄉村旅游景區,授予“全省優秀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稱號;2018年創評全省“四好新村”;2019年被評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彭杰也先后評為“儀隴縣脫貧摘帽村社干部標兵”“儀隴縣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脫貧攻堅優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