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汪澤宇)追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重溫入黨誓詞,弘揚革命精神。6月17日-18日,縣委宣傳部機關黨支部全體黨員赴廣元昭化區、旺蒼縣、劍閣縣三地,開展“尋訪紅色記憶 堅定理想信念”黨史學習教育主題活動。
當日一早,全體黨員從儀隴出發來到旺蒼縣紅軍城,大家先后參觀了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軍部、西北革命軍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工農劇團等歷史遺跡,一個個陳列展覽館中,破舊的衣服,烏黑的油燈,昭示紅軍艱苦卓絕的生活;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照片、寶貴的影視資料,再現那段驚心動魄的光輝歲月。全體黨員干部紛紛表示,要牢記這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繼承發揚“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銘記先輩的家國情懷。
下午,全體黨員前往昭化區太公鎮紅軍山,瞻仰拜謁先烈。大家先后參觀紅軍大院、陳列館、紅軍文化長廊、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烈士碑群。
在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里,大家整齊列隊向革命先烈默哀,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大家莊重嚴肅、鏗鏘有力地進行宣誓,并緩步瞻仰紅軍烈士紀念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繞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周,深切緬懷革命先烈。
18日,大家走進廣元市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紅軍血戰劍門關紀念館現場體驗學習,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在追尋紅軍浴血奮戰的足跡中,體會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劍門關紅星廣場上的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就是為紀念1935年紅軍血戰劍門關而建立的。此碑題詞下方有一組形象逼真、士氣高昂的紅軍戰士主雕銅像,碑座四周嵌有紅軍在劍門山區的主要戰斗、政權建設等八面浮雕。在八面浮雕下,刻有為創建劍閣蘇區、犧牲疆場的紅軍英烈1200多人的名字。碑旁的紀念館內,展示著紅軍在劍閣發生的一些革命斗爭和留下的革命文物,并播放著紅軍攻克劍門關的戰斗場景。
“紅軍偉業垂青史,巴山烽火照千秋。”上世紀30年代初,革命烈焰在川陜蘇區熊熊燃燒,照亮了祖國的大西北。通過此次學習,大家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洗禮,靈魂受到了一次錘煉,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會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紅軍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