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藍天白云下,嘉陵江儀隴段江水澄澈透明,兩岸綠樹掩映。“河道更暢了,河水更清了,河岸更綠了。”看著嘉陵江儀隴段一天天變美,住在江畔的市民鄭峰連連贊嘆。
近年來,該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升行動,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守住一江清水,護好生態屏障。
嘉陵江儀隴段水清、岸綠、河暢
壓實河長責任
6月2日,記者來到儀隴縣河(湖)長制辦公室,只見幾張辦公桌上整齊碼放著河(湖)長制相關資料,四周墻上張貼著河(湖)長制工作作戰清單、推進機制、責任分解示意圖等圖表。
儀隴境內河流密布,縣內22條主要河流流域面積超50平方公里。“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流域、行政區域和行業。”儀隴縣河(湖)長制辦公室主任伍鳳雛介紹,河(湖)長制工作開展以來,該縣各級河(湖)長高度重視,務實開展巡河工作,讓每條河流都實現“無雜物漂浮物、無違章設置、無護岸坍塌、無污水直排、無污泥淤泥”的“五無”目標。
“水質不好,群眾會有意見。發現問題,群眾會主動舉報和投訴。”伍鳳雛說,保護好河湖,儀隴縣壓緊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出臺《關于進一步壓緊壓實河長湖長職能職責的通知》《關于全面加強河湖長巡河巡查暨常態化開展水面岸坡保潔維護的通知》《2021年儀隴縣全面深化河(湖)長制工作要點》等系列文件,督促各級河湖長按要求巡河督查,牽頭解決巡河督查發現的污染排放、清河護岸、四亂治理等問題,以及群眾反映的各種河湖環保問題。
柏楊湖湖水澄澈透明
“按照縣級河長一月一督察,鄉鎮河長一周一檢查,村級河長一天一巡察的要求開展巡河巡查工作。”伍鳳雛介紹,縣級河長主動帶頭認河、巡河、管河、治河、護河,到責任河流具體點位,到河流污染第一現場,召集相關單位、涉河鄉鎮、聯絡員單位,結合縣級“一河一策”管理保護方案進行實地調研,摸排河流污染問題,創新規劃責任河流“一鄉一段一策”管理保護方案。
“我們剛拿到了自然資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圖院的認定文件,明確了對大洄溪儀隴段等6條河流管理范圍的劃定,是全市第一個拿到。”伍鳳雛介紹,還有11條河流的認定文件即將拿到。
“現在,河流的界線更加清楚,極大地方便了我們進一步明晰河(湖)長責任,規范河湖管理。”伍鳳雛說,河流得到認定后,能有效防止河流界線范圍內出現違規搭建、占用等行為。
東觀河貫穿村落,河水清澈(資料圖)
隨著全縣河(湖)長制工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各級河長把巡河作為常態化工作,肩負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六大任務。
強化督查暗訪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如何確保河湖有人管、管得好,持續保持水活、水暢、水美?儀隴縣強化督查暗訪,督促各級河(湖)長盡責履職。
4月26日,該縣河(湖)長制辦公室會同聯絡員單位、水務局等部門,又一次對部分鄉鎮河長巡河巡查開展、大江大河主干流及農村河道河面與岸坡常規保潔、場鎮陰灣背角垃圾清理、臨河臨庫垃圾池清理、居民聚居點保潔、污水處理廠(網)建設及運營、畜禽養殖場達標排放、公路沿線區域水系疏通等河(湖)長制工作推進中易忽視的地方進行了明察暗訪,發現并通報了10處問題。
針對明察暗訪中發現的問題,文星鎮接到問題通報后,賡即成立整治領導小組,在3日內對問題進行了徹底整改。
“督查通報時刻提醒我們要按規定頻次巡河巡查,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文星鎮河長辦公室工作人員劉偉說,該鎮還以此為鑒,督促其他村居及時排查河道岸坡環境情況,并利用“村村響”廣播和現場巡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宣傳。同時,利用主題黨日等活動,組織鎮村干部、黨員同志開展清河、護河行動。
“同文星鎮一樣,存在問題的鄉鎮(街道)均明確了整改時限,拿出具體行動。暫時沒有發現問題的鄉鎮(街道)也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開展常態化巡河、護河工作。”伍鳳雛說,從5月起,該縣全面實行“月通報”、“紅黑牌”警示制度,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年度考核。
截至今年5月,該縣共通報縣鄉河長63人次、鄉鎮(街道)及部門57個,涉及河流河湖問題36個。與環保、海事、漁政等部門緊密配合,印發了《儀隴縣涉水環保問題整改責任清單》,通過發出水事執法催(督)辦函、發送長江流域禁捕短信、執法強制等手段,促進河湖管理持續向好。
嘉陵江儀隴縣經濟開發區段,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對工作滯后、存在突出問題、推諉扯皮、群眾反映強烈或投訴舉報處置不力的,按縣河(湖)長制辦公室出臺的《提示、約談、通報制度》進行提示、約談或通報,向有關部門提出問責建議。”據介紹,該縣通過河長令、督辦函、專項督辦、定期工作通報等方式,并借鑒市河長辦每月主要河流水質通報工作做法,倒逼縣、鄉、村三級河長主動巡河、主動問河、主動治河。
創新管理機制
6月4日早上8時,張伯虎、滕秀蘭夫婦登上停靠在思德水庫碼頭的一艘客船。滕秀蘭開船,張伯虎站在船頭當“觀察手”。“這艘客船是去巡河的。”柳埡鎮副鎮長唐翔林介紹說。
儀隴縣河(湖)長制工作全面開展后,思德水庫清掃保潔常態化,沿岸各村每年每公里河道匹配有1000元保潔維護費。但清掃保潔仍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思德水庫平均水深30米,最深處達52.4米,岸邊山石陡峭,平時風急浪大,清掃保潔難度大。
“柳埡鎮有6個村在水庫沿岸。”唐翔林介紹,6個村各自雇人開小船(木船、橡皮艇、鐵皮船)到水庫里清掃保潔,既不經濟,又難管理,還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如何有效落實好河(湖)長制工作,管護好河流水庫?柳埡鎮探索出一套河湖管理新機制,捆綁使用水庫沿岸各村的河道保潔維護費,購買第三方服務對水庫進行保潔維護。要求第三方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熱愛河湖長制工作,熟悉水庫地形水情,具有開船資質及從事水上作業3年以上經驗,設施設備齊全,沒有安全事故前科。
彼時,正為沒有運輸生意而發愁的張伯虎參加了投標,中標成為第三方服務主體。“從1998年開始,我們就在這里跑客船,對這里了如指掌。”張伯虎自信地說,“水上作業,我們夫婦絕對是這一片最專業的。”
此后,張伯虎夫婦從運輸個體戶變身為水庫保潔專業戶。據張伯虎介紹,剛開始,水面垃圾等漂浮物多,最多一天打撈10多船垃圾,每船垃圾有1000多斤。“靠清掃保潔和巡河,每年可收入4萬多元。”唐翔林介紹,張伯虎夫婦有穩定收入,河湖得到有效管護,可謂“一舉兩得”。
“鎮上創新完善河湖管理機制,扭轉各村各自為政的被動局面,解決了缺專業人才、設施設備的難題,消除安全隱患。該機制運行3年多來,效果很好。”柳埡鎮鎮長王健說,在河湖管理新機制下,鎮政府和沿岸各村組并非對水庫保潔工作不聞不問。相反,鎮政府和沿岸各村組干部、群眾都是監督者,張伯虎夫婦的保潔工作從沒有懈怠。
“現在的水庫水清岸綠,魚躍鳥飛。”站在思德水庫的大壩上,王健高興地說,思德水庫流域生態大幅改善,水質穩定在Ⅲ類標準,銘心橋、取水口等多個點位水質長期達Ⅱ類標準。
在河(湖)長制工作推進中,儀隴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舉措。《“紅色儀隴”的“創新治水”之路》作為四川唯一農村治河護水案例,入編水利部《全國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典型案例匯編》并全國推廣;該縣雙勝果園村等9個村成功創建為水美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