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奮力開啟我省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隆重召開,這是全省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和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總結了砥礪奮進拼搏實干的五年歷程,描繪了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宏偉藍圖。王東明同志代表十屆省委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是一個高舉旗幟、維護核心、繼往開來的好報告,是一個凝心聚力、振奮人心、催人奮進的好報告,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治蜀興川各項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深入學習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是全省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決戰決勝全面小康。
張 谷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發展的高度,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 要深入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重要背景、 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基本觀點、 深度把握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具體要求。
●從推動實現“兩個跨越”奮斗目標的高度,準確把握脫貧攻堅新形勢新任務, 要準確把握脫貧攻堅的戰略定位和總體布局、深入總結脫貧攻堅的工作成效和經驗做法、積極應對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 統籌處理脫貧攻堅的工作質量和內在關系。
●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高度,著力下足“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全力攻堅,圍繞發揮資金最大效益、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全力攻堅。
●從不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的高度, 認真自覺履行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要強化組織領導、防止形式主義、關心激勵干部、突出群眾主體。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發展的高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對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 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 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觀點鮮明、內涵豐富,要重點理解把握好8個方面。一要深刻領會“消除貧困、改善民生、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重要思想,強化“本質要求”意識,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使命擔當。二要深刻領會“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底線任務”的重要思想,強化“底線任務”意識,確保目標任務完成。三要深刻領會“打贏脫貧攻堅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解決”的重要思想,強化“攻堅作戰”意識,持續用力推進工作落實。四要深刻領會“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 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的重要思想,強化“精準繡花”意識,創新創造開展工作。五要深刻領會“扶貧開發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重要思想,強化“量體裁衣”意識,實施個性扶持。六要深刻領會“脫貧致富是全社會的事”的重要思想,強化“合力攻堅”意識,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七要深刻領會 “脫貧攻堅要防止層層加碼、防止形式主義、防止忽視貧困群眾主體作用”的重要思想,強化“求真務實”意識,取得各方滿意的脫貧成效。八要深刻領會 “脫貧攻堅要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的重要思想,強化“歷史責任”意識,堅決完成歷史性使命任務。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綱領和靈魂,對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專章部署,向全省人民端出了一道 “民生大餐”,具有鮮明的“四川味道”,充分彰顯了省委、 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擔當和為民情懷。報告強調要以“繡花”功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嚴格落實“六個精準”要求,統籌處理好點和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臨界狀態群眾、“輸血”和“造血”、物質和精神、制度安排和壓實責任、 繼續攻堅和防止返貧的關系,繼續打好“3+10+N”組合拳,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 形成好風氣。 強調要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全力攻堅,圍繞發揮資金最大效益、 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全力攻堅, 切實把脫貧攻堅這件頭等大事抓實抓細抓具體,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打贏這場硬仗。這“六大關系” 和 “五個圍繞、 五個全力攻堅”,抓住了當前我省脫貧攻堅的核心問題, 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 是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四川的實踐深化,體現了很強的系統思維、辯證思維, 進一步為我們指明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工作方向、主攻路徑,進一步明確了我省開展精準扶貧的“新繡法”,交給了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金鑰匙”。打贏我省脫貧攻堅戰, 需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持長短結合、上下貫通,前后銜接、左右平衡,內外兼顧、標本兼治,下足“繡花”功夫,凝神聚氣、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一針一線繡好我省脫貧攻堅這幅民生大“蜀繡”。
從推動實現“兩個跨越”奮斗目標的高度,準確把握脫貧攻堅新形勢新任務
準確把握脫貧攻堅的戰略定位和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動實現“兩個跨越”,把扶貧開發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突破口, 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著力補齊戰略短板、夯實治蜀興川底部基礎。在制定實施 《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基礎上,召開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研究扶貧開發工作,出臺《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制定基礎設施、 產業扶貧等10個扶貧專項方案并每年制定若干實施方案,打出“3+ 10+N”政策組合拳,完善了脫貧攻堅總體設計。創新構建“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相統一的工作目標體系,基本形成“制度設計完備”與“政策舉措精準”相統一的總體推進思路,探索形成幫扶工作“先難后易”和脫貧摘帽“先易后難” 相統一的工作推進路徑,成為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保證。
深入總結脫貧攻堅的工作成效和經驗做法。省委、省政府念茲在茲、唯此為大,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推動脫貧攻堅不斷開創新局面、 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750萬減少到2016年底272萬, 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到4.3%。脫貧攻堅取得了許多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堅定了必勝信心決心。一是突出思想引領, 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統攬脫貧攻堅工作。二是突出頂層設計, 始終從四川實際出發完善脫貧攻堅總體思路。 三是突出精準要求,始終堅持識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四是突出問題導向,始終聚焦重點難點創造性開展工作。 五是突出力量整合, 始終注重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六是突出組織保障,始終層層壓緊壓實工作責任。 這些經驗彌足珍貴, 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在四川的具體化, 是實踐探索的結晶, 必須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揚。
積極應對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四大片區”。 從時間任務上看, 現在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剩下3年多時間,全省面臨272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9064個貧困村退出、83個貧困縣摘帽的艱巨任務, 剩下的都是 “硬骨頭”,特別是彝區藏區“一步跨千年”,極端貧困現象依然突出, 脫貧攻堅更具特殊性艱巨性, 同時已脫貧人口鞏固成效、防止返貧面臨不小壓力。從工作推進上看,有的地方脫貧質量不高,有的地方幫扶工作不實, 有的地方扶貧措施不夠精準, 有的地方扶貧資金監管有待加強, 有的地方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夠。 從全省發展上看, 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省情, 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還比較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保障改善民生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務必始終堅持問題導向, 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定力堅決打贏這場硬仗。
統籌處理脫貧攻堅的工作質量和內在關系。始終注重工作統籌,確保脫貧高水平高質量。 處理好重點突破和面上推進的關系, 既花更大功夫推進“四大片區”脫貧攻堅,又強化“插花”貧困人口扶持。 處理好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臨界狀態群眾的關系, 既對貧困戶精準扶持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又對臨界戶同步規劃并整合三農政策給予支持,避免引發攀比現象。處理好外部輸血和內部造血的關系,既幫扶“摘窮帽”,又治本“拔窮根”,提高發展能力。 處理好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的關系,既優先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又加快培育現代文明生活方式, 建立約束機制減少“等靠要”、杜絕養懶漢。處理好制度安排和壓實責任的關系, 既重視政策措施研究細化, 又下沉力量推進工作末端落實。 處理好繼續攻堅和防止返貧的關系,既全力完成年度任務,又定期開展“回頭看”“回頭幫”,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引導貧困群眾脫貧不止步、繼續奔小康。
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高度,著力用足“繡花”功夫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圍繞“兩不愁”全力攻堅。堅持以條件改善為基礎,以產業就業為核心,以集體經濟為保障,構建“不愁吃、不愁穿”的堅強支撐。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快貧困地區道路、水利、電網等骨干工程建設,破解瓶頸制約;加大進村入戶道路、用水、用電設施投入,解決好最后一公里、最后幾十米的問題,為方便生產生活、加快脫貧致富創造條件。在產業就業方面, 結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解決好產業同質化低端化問題; 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推廣“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等模式,解決好增產不增收問題;加強實用技能培訓,完善勞務對接機制,引導園區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吸納就業,解決好就業難問題。在集體經濟方面, 推動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滾動發展, 深化村級集體資產改革增加收益, 健全優勢資源開發共享機制拓寬來源, 鼓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和龍頭企業下鄉, 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圍繞“三保障”全力攻堅。把住房建設擺在首位,把教育治貧作為根本,把健康扶貧作為重點,實現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有保障。在住房建設上,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嚴控面積和造價,讓貧困群眾既住上好房子又不背上沉重債務。同步推進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綜合整治,解決后續增收問題,夯實脫貧奔康基礎。在義務教育上,全面落實九年義務教育、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等政策,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資助體系,讓貧困家庭孩子上好學、讀好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健康扶貧上,加強縣、 鄉、 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等機制, 實施貧困人口免費健康體檢,落實醫療扶貧“十免四補助”、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八個100%”和分級診療等政策, 確保縣域內就診的貧困群眾個人費用支出控制在10%以內,解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問題。
圍繞“四個好”全力攻堅。全力幫助貧困群眾提高生產生活水平的同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引導貧困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要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深入開展感恩奮進教育, 大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 宣傳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政策措施,宣傳脫貧致富先進經驗和典型, 強化“勤勞致富光榮”的思想,激發自力更生、脫貧奔康的信心決心。要強化擺脫貧困的發展能力, 建立完善群眾參與機制,改進幫扶方式和動員方式,尊重群眾意愿,做好感情溝通,引導貧困群眾主動參與項目建設和管理監督;充分利用農民夜校、村文化室等載體,組織貧困群眾學文化、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以思想脫貧促進物質脫貧。要提高現代文明的適應能力,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四好村”創建活動,以村規民約為抓手深化基層法治示范創建,開展移風易俗、破舊立新等活動,蕩滌陳規陋習,積極培育新風正氣。
圍繞發揮資金最大效益全力攻堅。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強盛國力的堅實支撐,管好用好各類扶貧資金非常重要。要加強脫貧攻堅資源整合。根據整合涉農資金規定和脫貧攻堅規劃安排,每年摸清脫貧需求,認真制定資金整合方案,支持脫貧攻堅項目建設。尤其要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滿足貧困村、貧困戶脫貧發展需求。要精準安排使用資金。堅持落實“四到縣”制度,下放項目審批權限,由縣級黨委、政府精準安排使用資金, 真正把錢用在刀刃上。發揮財政資金放大作用,推廣“扶貧再貸款+扶貧小額信貸”模式,撬動更多金融資本、 社會資金參與脫貧攻堅。用好“四項基金”,解決貧困群眾在各項扶持政策窮盡后的特殊困難。要強化扶貧資金管理監督。加強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紀檢監督、群眾監督和社會監督,加大違紀違法案件查處力度, 對擠占、挪用、截留、貪污扶貧資金等行為“零容忍”,依法依規從嚴懲處。
圍繞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全力攻堅。相對貧困永遠存在,扶貧任務具有長期性;脫貧目標終能實現,防止返貧具有復雜性。要強化主體責任的政治性。嚴格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體制,強化市縣黨委、政府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把實現脫貧與防止返貧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常抓不懈。要強化政策措施的持續性。堅持扶上馬送一程,對已摘帽的貧困縣、退出的貧困村、脫貧的貧困戶,保持扶貧政策不變、 幫扶力量不變。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無論已經脫貧還是暫未脫貧,都要享受相應的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 確保到2020年全部達到現行扶貧標準。 要強化工作機制的實效性。扎實開展“回頭看”“回頭幫”,每年底對照當年脫貧標準進行回訪甄別,沒有達標的納入次年幫扶工作計劃,由縣級黨委、政府統籌,相關部門分工負責,及時進行“回頭幫”,確保穩定達標脫貧。
從不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的高度,認真自覺履行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
強化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 組織動員各方力量推進脫貧攻堅。 充分發揮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職能作用, 強化黨政主要領導親自負責、親自過問、親自落實、親自檢查。建立完善責任體系,及時解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面臨的困難問題, 確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防止形式主義。 脫貧攻堅任務越艱巨越繁重,越要弘揚求真務實作風。各級領導干部要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帶領基層干部群眾埋頭苦干、 超常付出, 實打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杜絕堆“盆景”、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數字脫貧,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關心激勵干部。 把脫貧攻堅作為培養鍛煉干部、 考察檢驗干部的重要平臺,打造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干部隊伍。從政治上、生活上關心關懷,對在脫貧攻堅中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干部,及時提拔一批、表彰獎勵一批、優先評聘一批, 充分激發干事創業活力,在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中做合格黨員、當干事先鋒。
突出群眾主體。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突出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實施主體、 受益主體地位。圍繞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完善便于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機制,發揮群眾的優勢特長,提高貧困群眾的發展能力,真正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感受到扶貧政策的實惠,更加發奮努力實現脫貧致富。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在治蜀興川歷史上、在減貧事業歷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各級各部門要全力抓好貫徹落實,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作者系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移民局局長)
(原載7月5日《四川日報》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