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憶百年崢嶸歲月,聆聽文物中的紅色故事。今日起,封面新聞推出 “紅色文物講述百年黨史”系列報道。
第一期,我們一起走近朱德紅軍時期的黨證。將由文物講述人、朱德故居管理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胡春蘭,為我們講述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朱德,一心入黨,多地輾轉,胸懷家國,歷盡千辛找黨的曲折故事。
朱德的黨證
這份文物陳列在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是一本長10厘米、寬6.5厘米的小冊子。封面印著“中國共產黨黨證”7個大字,上面蓋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印章,編號為“第001128號”。翻開冊子,里面是一張基本信息表格,下面蓋著“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屬隊”的印章,黨費繳納登記表這頁記錄著1933年至1934年逐月繳納黨費的情況。
這本黨證,是1933年7月朱德任中革軍委主席和紅軍總司令時制發,并由朱德親手填寫,已有88年歷史。
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
這份文物背后,還有一段關于朱德歷盡千辛找黨、一心入黨的故事,可謂一波三折。
1917年,朱德任滇軍少將旅長,看著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他開始審視人生道路,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給苦難的中國指明出路。于是,他毅然拋棄高官厚祿,開啟萬里尋黨的曲折歷程。
朱德同志
在重慶,川軍楊森以“師長”之職,沒有留住他。1922年6月,朱德從重慶到上海找黨,沒有找到,于是前往北京繼續尋找。7月,朱德和好友孫炳文在北京找黨,也沒有如愿。此時,得知共產黨負責人陳獨秀在上海,他又返回上海找黨。
在上海,朱德先拜訪了孫中山。孫中山以十萬軍餉請他再發動滇軍,朱德婉言謝絕。幾天后,他見到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申請入黨。陳獨秀卻沒有同意。陳獨秀說,要加入共產黨,就必須以工人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并準備為它獻出生命;對于朱德這樣當過高級舊軍官的人來說,需要長時間學習和真誠申請。陳獨秀的拒絕,使朱德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國外。
紅軍時期的朱德
1922年9月,朱德踏上異國找黨的歷程。他從上海到法國巴黎。了解到歐洲的中國留學生中已經建立中共旅歐支部,負責人周恩來在德國柏林,朱德立即趕赴柏林。10月下旬,朱德在柏林拜訪周恩來,再次堅決申請入黨。
這一次,他的執著精神和偉大抱負打動了周恩來。11月,經張申府、周恩來介紹,36歲的朱德終于在德國柏林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工作需要,他作為秘密黨員,直到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后,黨員身份才得以公開。
朱德(后排右二)在中共旅德支部工作期間在柏林的合影
此后多年,不論多忙,朱德都認真履行黨員義務:按時交納黨費,自覺接受管理監督,積極參加組織生活。
透過這本珍貴的黨證,我們清晰地看到朱德同志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他終生摯愛忠誠于黨,在追求共產主義信念的過程中,“堅持黨就是生命,一切依附于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