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長勝兩縣由于地處偏僻,教育落后,廣大勞苦大眾文化知識非常缺乏。各級蘇維埃政府和紅軍干部緊密配合,大抓對地方干部、武裝人員和新入伍的紅軍戰士的文化知識教育。儀隴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先后從縣、區、鄉干部中選送了300多人到川陜省委黨校學習。通過學習,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而且提高了政策水平。他們通過學習后,除少數人留在紅軍隊伍工作外,大部分同到了地方,成為列寧學校的教員。地方武裝人員、新入伍的紅戰士和地方黨政干部分批到列寧學校學習。對一字不識的文盲,先入識字班,學會認識自己的名字、路條等。對初識字的紅軍戰士、共產黨員要求每天要寫100個字以上,還要學習《紅軍戰士讀本》《列寧學校讀本》,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政策理論水平和對革命戰爭的認識。為了活躍大家的文化娛樂生活,各級蘇維埃政府還組織了以男女青少年為主的文娛宣傳隊,以演唱歌曲、花鼓、金錢板、蓮花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這不僅宣傳了政策,鼓舞了群眾的斗志,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
為了發展群眾急需的醫療衛生事業,縣、區蘇維埃政府都建立了醫療衛生機構。縣蘇維埃建有醫務室,配備了醫生、看護人員,設置了病床。各重要場鎮建有醫務所,其主要任務是收留、治療、轉運傷病員。儀隴、長勝所轄的23個區蘇維埃建立了醫藥社,其主要任務是給紅軍家屬和貧苦農民免費治療疾病,收容前線轉來的一般傷員。鄉、村蘇維埃未設醫療機構,由干部分片負責組織群眾搞好環境衛生,預防疾病流行。一旦遇到疾病流行,各醫療機構迅速組織醫務人員深人實地診治,及時控制疾病蔓延。1933年秋,日興鎮出現“天花”患者300多人,死亡100余人。各醫務所、社積極響應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凡我根據地軍民,必須千方百計戰勝醫藥困難,積極行動起來,防止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的號召,深入口興地區,采取對病員實行隔離,用中西藥結合治療等辦法,很快控制了疾病的流行。長勝縣蘇維埃政府把醫療技術較好的人員組織起來,分配到醫務室、所工作,醫治好了很多群眾的疾病,深受軍民愛戴。
出自《儀隴縣革命老區發展史》選段P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