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
最近,一篇博士論文“致謝”文字走紅全網,打動了很多人。這篇題為《人機交互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的論文作者,正是出生于四川南充儀隴縣,2017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
在走紅論文里,他講述了自己過去經歷的苦痛記憶:母親離家,少年時抓黃鱔、釣魚等是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字里行間透露出種種不易。這個一直盼著走出大山的少年,“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這是一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少年,靠著知識一步一步改變命運的故事,引發了萬千網友的情感共鳴。近日,紅星新聞記者前往黃國平博士當年求學的縣城和鄉村,實地探尋他曾經一步一步走出去的那片“山”。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就像黃國平一樣,從他們跨進小學校門的那一刻起,都曾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那片“山”。
黃國平的母校儀隴中學在一篇文章里這樣寫道:“從儀中走出去的學子數不勝數,我們無法去準確統計這些學子中有多少是像黃國平一樣,在苦難中開花……”
↑黃國平的母校儀隴中學
‖母校‖
5000在校生大部分來自農村
讀書“走出去”是當地許多孩子的信念
“無法統計有多少學子像黃國平一樣,在苦難中開花。”
儀隴,這個位于川東北的小縣城,距深圳1600余公里。一個是“走紅論文”中科院博士黃國平的出生地,一個是他“走出去”后如今的工作地。
黃國平曾經想要通過讀書讓自己走出去的那片山坳,位于儀隴縣的東北邊,屬于矮丘到深丘的過渡地帶。如果再往東往北,山會越來越高,溝會越來越深。炬光村,這個平均海拔400米左右的村子,是儀隴縣最為偏遠的幾個村落之一。
4月20日,一場春雨過后,路上變得濕漉漉的,一些穿梭于成片農作物之間的田埂小道,如今已被用水泥硬化成1.2米寬的便民路所取代。穿村而過的小河兩邊,小麥、油菜、玉米長勢正好,再過段日子,村民們會忙著將育好的秧苗插在水田里。
如果時光倒回到黃國平讀書的那個年代,在秧苗下水前的這段時間里,村里的許多少年會下到水田去夾黃鱔。夜幕下,少年們拿上自制的竹夾,打著電筒亦或舉起火把,齊刷刷地下到水田里。對當地很多農村少年來說,這是一種童年的野趣,但對黃國平而言,“夾黃鱔”更是他上學的經濟來源之一。
當時可能沒人會想到,多年之后,“夾黃鱔”會被黃國平寫進他的博士論文“致謝”里,最后還火遍全網,感動了全國網友。
↑黃國平就讀儀隴中學時期的照片(儀隴中學供圖)
十多年后,2021年4月19日,星期一,在黃國平曾就讀的儀隴中學校園里,一群少年坐在教室里,仔細聆聽老師講述黃國平當年的求學經歷。那天早上的班會課,幾乎每個班主任都給學生們分享了黃國平的求學經歷,而在剛過去的周末,黃國平的那篇論文的“致謝”文章已刷爆很多人的朋友圈。
不少學生,都是第一次聽到“黃國平”這個名字。“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天哪,他怎么會這么慘?”一名高二年級的學生,聽著班主任講述黃國平經歷的那些苦難,難以置信。她明白,老師是希望她和同學們能從這個學長的故事中得到激勵,好好學習。
黃國平曾就讀的高中校園,位于儀隴縣老縣城金城鎮。
去年,儀隴中學高中部的師生全部搬至儀隴新縣城的新校區。一走進校門,左手邊就有一塊“榮譽榜”,上面貼著從這所近百年老校走出去的部分優秀學子的頭像,以及他們就讀的大學名稱。上面的文字介紹寫道:“歷年來,我校學子在高考中閃爍著熠熠光芒,儀隴中學近100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本科或研究生”。每天,學生們都要從這塊“榮譽榜”前經過。
↑儀隴中學新校區教學樓垂掛的條幅
在教學樓,也垂掛著勵志的條幅,學生們只要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就能看到:全力以赴天天進步,無所畏懼勢不可擋;今日瘋狂,明日輝煌;知識改變命運;勤奮獲得光彩……
儀隴中學的一位領導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學校里5000多名在校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一位高二年級的班主任老師說,在黃國平求學的那個年代,其實很多農村孩子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只不過黃國平的家庭情況更加特殊和具體。通過讀書“走出去”,一直都是當地很多農村家庭孩子求學的信念。
在儀隴中學公眾號發布的一篇題為“祝福黃國平,愿所有少年都能找到理想植根的土壤”的文章中寫道:“在近百年的歷史中,從儀中走出去的學子數不勝數。我們無法去準確統計這些學子中有多少是像黃國平一樣,在苦難中開花,而后在各個行業表現優異。”
‖老家‖
鄉親們用他激勵兒孫
“那個娃兒,讀書吃得苦的很哦”
“作為農村人來說,都希望兒女能夠靠讀書走出去,不會像我們一樣留在農村里挖泥巴。”
歷史上的儀隴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常務會議批準15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其中就包括儀隴縣。
在儀隴縣當地一本名為《破繭之旅》的書中,記錄了儀隴縣當年將縣城從金城鎮搬至新政鎮的艱難歷史,“從2003年12月正式動工建設,到2005年9月實現整體搬遷,儀隴人民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缺、交通條件差等重重困難……”
最近幾天,黃國平的老家炬光村十分罕見地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記者。黃小林對“記者”并不陌生,幾年前,他帶領村民修路,曾接受縣電視臺記者采訪,當他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說普通話的記者,難免有些緊張。
黃小林是儀隴縣炬光農村社區委員會的監委,按輩分,從村里走出去的黃國平要管他喊叔。談起黃國平當年在村里的生活學習情況時,這個50多歲的男子不乏贊美之詞,“那個娃兒,讀書吃得苦的很哦……”
↑黃國平小時候生活的村莊
黃小林今年50多歲,他的兒子跟黃國平的年齡相仿。當年,兒子從家走路去學校讀書,都要經過黃國平家門口,但兒子成績一般。他曾帶兒子去黃國平家看其生活環境,晚上看到黃國平打著火把在水田里夾黃鱔,還把兒子拽到田埂上去看,他希望兒子能以黃國平為學習榜樣。
“那個時候,我們這邊農村的人都窮,只是和黃國平家里相比,我們又要好一些。作為農村人來說,都希望兒女能夠靠讀書走出去,不會像我們一樣留在農村里挖泥巴。”黃小林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靠在地里刨食的人們,都會想著如何走出這片山。讀書,是人們不約而同的共識,就如同黃國平在“致謝”中寫到的那樣:“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
但兒子終究未能如他所愿,初中畢業便不愿繼續讀書。黃小林為兒子謀求其他出路,當兵、學汽修……最終,兒子決定學廚師。黃小林想了想,學廚也是門手藝,他去營山縣城給兒子找了位“師傅”,交了8000元學費。
現在,黃小林的兒子在老家鎮上經營著一家餐館。黃小林和老伴在村里種了一些蔬菜,平時在場鎮上照顧孫子。有時候,他會搬出黃國平的例子講給孫子聽,就像當年勸勉兒子好好學習一樣,他希望孫子們能有所觸動。
讓他欣慰的是,孫子目前的學習成績還不錯。
‖同鄉‖
“走出去”的路,走得不一樣
讀書改變命運的不少,也有人打工創業
“有時候會想,如果當初放棄了讀書,現在會是什么樣子。”
幾年前,黃國平的同鄉、在外打工多年的何建軍回到了炬光村。他在村里開了養豬場,幾年后又承包土地建好了柑橘園。
何建軍,是村里沒能靠讀書“走出去”的人之一。他今年34歲,和黃國平同齡,讀書時比黃國平高一屆。因為同村,兩人偶爾也會在一起玩。
“我們都是農村的娃,很多家里條件都不好,但他家條件特別惱火。”何建軍也曾被父母寄予厚望,但他讀完高一就放棄了繼續讀書的信念。
“不想讀了。”何建軍說,離開學校后,他去沿海城市進廠,后來開始做生意。2015年,響應回鄉創業的號召,他回村辦養豬場,兩年前又在村里承包土地建起柑橘園。
“雖然讀書不得行,但創業做事情,我還是很踏實的。”何建軍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在農村創業也能帶動當地老百姓發展增收,從這個角度而言,自己雖在讀書上沒有取得多大成就,但現在做的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炬光村
27歲的晏勇,也是他所在村里為數不多靠讀書“走出去”的人之一。他比黃國平小幾歲,但此前并不知道對方。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他在網上看到黃國平的那篇論文“致謝”文章,發現他竟然是老鄉。
晏勇是儀隴縣保平鎮人,當年讀書也想著有朝一日能夠“走出去”。看到黃國平的文章后,感觸良多的他順手轉發到了朋友圈。讓他意外的是,這篇文章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收獲了近80個贊。
“我們農村娃娃家里沒有其他背景人脈,只有靠讀書走出去改變命運和人生軌跡,真得不容易。”晏勇曾對老家周邊同齡人做過一些了解,像黃國平家當年的那種情況,可能很多人在十五六歲就出去打工了,“他(黃國平)能夠在那種環境下還堅持讀書的夢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農村的孩子,都很難。但讀書只要熬出來就好了。”晏勇說,當年上高中前,一場火災讓家變得一無所有,母親不得不隨父親外出打工,高考結束后,父親又查出心臟病……上大一的學費是找親戚籌的,最后他通過生源地儀隴縣當地相關部門申請了助學貸款,并在學校以獎學金,勤工儉學,打工等方式維持個人生活開銷。
去年,晏勇研究生畢業,并通過考試順利留在西南大學擔任專職輔導員。
晏勇說,回顧大學以來的求學經歷,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對自己來說就是“雪中送炭”。
↑黃國平的“致謝”
來自儀隴縣銅鼓鄉的小周,有時候會想,如果當初放棄了讀書,現在會是什么樣子。他自幼失去母親,父親在煤礦挖煤供他讀書。2013年第一次參加高考沒考上,復讀后又因志愿填報失誤落榜。
“當時我放棄了,出去打了一個月的工,老師勸我回來讀書,后來終于如愿考上一所重點院校。”小周說,自己小時候的家庭也很困難,爺爺曾靠賣糧給自己交資料費,每周去學校背著5斤大米蒸飯,從家里帶咸菜,每周兩塊5毛錢零花錢……這些經歷都激勵他一心想著要好好讀書走出去。
去年,小胡靠著助學金在西南石油大學完成了研究生學業,畢業后去新疆上班,工資還不錯。小胡說,打算將來給父母買一套房,因家里經濟困難,弟弟讀的是免費師范生,還沒畢業。畢業后可能會在縣城或鄉村當老師,到時弟弟如果要買房,自己也要拉扯一把。
這個和黃國平來自同一個鎮上的小伙,在朋友圈寫道:“生活從來不易,越是艱難苦恨,越是發憤圖強”。
↑黃國平靠信念與奮進走出了大山
‖渴望‖
當地教育投入明顯增長
租房陪讀,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讀書
“他心中有光,他在風雨泥濘中掙扎,從不放棄學習,所以成功是必然的。”
在紅星新聞記者的走訪中,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政府,還是家長,儀隴當地對教育的重視與投入都在明顯增長。
炬光村所在的儀隴縣永光鎮黨委書記王偉榮,有20多年的鄉鎮工作經歷。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永光鎮有1.7萬余人,務工是全鎮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養殖只是村民家庭收入的一個補充,常年留守老家的人只有5000多人。
王偉榮發現,五六年前,不少原本在村里生活的人,選擇到鎮上、縣城或是南充租房(包括買房),而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照顧陪伴孩子學習,“農村家庭,現在對于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
不只是家庭的重視。王偉榮說,這幾年,隨著當地脫貧攻堅的深入,政府對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是空前,翻修校舍,增添教育設備,孩子們上學的條件越來越好。
據儀隴縣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9.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學生1.1萬人,均正在接受或已完成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達標率100%。脫貧攻堅以來,全縣普惠性項目年均資助各類貧困學生8.9萬人次,年均累計資金達到1.06億元,做到了精準資助、應助盡助。
儀隴縣教科體局局長王英龍說,黃國平作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為他心中有光,那是信念,那是夢想;他在風雨泥濘中掙扎,從不放棄學習,那是堅持,那是執著,所以成功是必然的。通過這個事例也可以看出,人只要有理想信念,能夠堅持,他一定能夠成功的。
↑儀隴中學新校區(儀隴中學供圖)
但在另一方面,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也依然存在,那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困境”。一位網友發文說,農村孩子想走出大山,實屬不易,很多家長出去打工,希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讓他們成為了留守兒童,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沉迷于網絡和手機……其呼吁家長們更多關注孩子的思想,陪孩子一起成長。
對此,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一位在儀隴縣城教書的高中班主任老師說,從某種程度而言,農村的苦難確實能刺激孩子想著“走出去”,但與城里孩子相比,不少農村孩子的學習努力程度根本不及城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爺爺奶奶照顧,雖然父母會在經濟上盡量滿足孩子,但因陪伴的缺失,孩子自控能力差,最后學習成績下降。
去年,黃國平的同鄉、在外打工多年的何建軍和妻子在儀隴縣城買了房,希望能為兩個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平時,他在村里經營事業,妻子則在城里專門照顧孩子讀書。
他把當年父母常說給他聽的那句“好好讀書,將來走出去”,講給自己的孩子聽,“不管怎么樣,多讀點書,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