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12日上午,紅9軍分左右兩翼共四路兵力分別從巴中的花叢、八廟、觀音井、茶壩出擊進攻儀隴之敵。
紅9軍右翼第一路由副軍長許世友、 團長潘幼卿率74團從巴中的花叢出擊,紅軍勢如破竹,很快挺進儀隴張公鄉百鎖背。
百鎖背地形險要,是右翼紅軍解放黃耆廟、儀隴城等地的必經之道。敵31團團長黃志洵派營長譚錫珍率一營兵力據險死守。 寨上筑起數道環形工事,分別在四道寨門配有一個班的兵力,加上一挺機槍把守。在紅軍進攻的正面南寨門]還配有兩挺機槍。
紅軍74團和75團的兩個營占領張公場后,又經治龍觀、樂安壩接近百鎖背,從正面發起進攻,因敵人火力太猛,幾次進攻無果,戰士們摩拳擦掌,紛紛要求再次出擊。
許世友、潘幼卿認真地分析了幾次受挫的原因,認為從正面進攻,一時難以奏效, 即使攻上去,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們決定,繞過百鎖背,直插敵人的縱深。這樣,一則可以贏得時間,直接威脅敵人的中心據點;二則百鎖背之敵失去后方依靠,必然不戰而逃,這樣可減少自己不必要的傷亡。于是,命令部隊休息待命,并派偵察連摸清百鎖背后側的情況和迂回的路線。
不久,當地青年農民蘭坤田在偵察連同志的帶領下來到師部,詳細地敘說了百鎖背的地形情況,并自愿為紅軍帶路。紅軍根據偵察員和蘭坤田提供的情況,決心迂回敵后。
第二天拂曉,紅軍以少數兵力從正面佯攻誘敵,以大部兵力由蘭坤田帶路,從鐵斧觀經文家溝、大山寨突然猛擊百鎖背右后之三堆石,舉突破敵人的防線,并襲占了百鎖背后方的黃耆廟。百鎖背守敵因后路被斷,急忙奪路逃跑。紅軍尾追潰敵,先后將興隆、中壩、回龍等地分別包圍,并以一部向西南迂回,包圍了儀隴、南部邊界的土門鋪,切斷了儀隴之敵逃往南部的去路。
(選自:儀隴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節選——第三節著名戰斗 百鎖背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