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南戰役后,川陜革命根據地已發展到儀隴縣城以南地區。但當時四川軍閥楊森的20軍共轄6個混成旅,計22 個團,3萬余人,由北向南實行縱深梯次配置。第一混成旅分布于渠縣縣城及其以北的佛樓寺地區;第二混成旅三個團約2000人駐防于巴中的玉山、鼎山和儀隴的立山地區。第一混成旅駐防于南充;第四混成旅駐防于廣安;第五混成旅駐防于營山地區;第六混成旅駐防于蓬安地區。這既成為川陜蘋命根據地向南發展的巨大障礙,又是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大威脅。為了解除這一威脅,向南擴展根據地,進一步壯大紅軍,紅四方面軍和川陜省委決定,及時發動營渠戰役。
紅四方面軍根據敵人的分布情況,決定以駐守巴中地區的紅30軍主力向正南面進攻,紅9軍主力由儀隴地區向東,紅4軍11師由巴中東南的江口地區向西,實行兩側夾擊。
1933年9月21日,戰斗開始,紅軍兵分路分別從儀隴、巴中、江口出擊。當晚,紅9,73川在團長劉理運的率領下,冒雨穿過山間小徑,迅速插到玉山場、鼎山場側后,次口拂曉,攻占了敵人險要陳地龍背場,擊潰敵一個營,將玉山、鼎山、立山之敵的聯系切斷。同口,紅30軍在軍長余天云、政委李先念的率領下,從巴中出發正面逼近玉山場。紅軍勢如破竹,兩天內相繼摧毀了敵人在柏埡子、韓包梁設置的兩道防線,占領了玉山場,并立即向敵主力盤踞點佛樓寺方向挺進,直逼營山邊境。
紅4軍11師的三個團,也從江口出發,兵分兩路,以遷回戰術,將鼎山守敵第二混成旅第六團擊潰,向東南方向的營山悅中進逼。
紅9軍在儀南戰役的凱歌聲中,向儀隴東南挺進。副軍長許世友率紅74、75團首先進攻馬鞍場。駐防馬鞍場的“川北五縣民眾聯合剿共指揮部”頭目甯相齊的10個大隊2000余人,分布在馬鞍場周圍的琳瑯山、三星寨、董家梁等險要據點防守,企圖阻止紅軍東進。
9月21日晚,部隊奉命分三路向馬鞍場進攻。一路日興場經大風、雙龍、牛旮石向馬鞍場正面琳瑯山進逼;二路由東觀、鳳儀、樂興、馬家灣向馬鞍場右翼董家梁攻擊;三路由口興場經馬路、福臨、楊木寨向馬鞍左翼三星寨進攻。三路部隊同時發起猛攻。紅軍一個營的兵力將琳瑯山團圍住。一紅軍連長帶領戰士從南寨門沖上山,殺向敵群,槍炮聲、喊殺聲震動山崗,打得敵人血肉橫飛,相繼打開了另外三個寨門,戰士們蜂擁而上,僅10余分鐘,全殲敵一個大隊。 在進攻琳瑯山的同時,另一支紅軍部隊向三星寨進攻。紅軍戰士一氣沖上了三星寨,斃敵8人,繳槍10余支。敵人敗退,紅軍控制了馬鞍場的制高點。其時,右翼的紅軍在排長丁有冬率領下,在董家梁與敵陳秋壽、朱代五的部隊迎頭大戰,活捉了敵“敢死隊”的頭子魏九如,繳槍20余支、子彈400余發,一舉攻克了董家梁。至此,紅軍占領了馬鞍場。守故甯相齊忙率殘部向營山方向逃竄。
接著,紅軍又兵分兩路,從觀音河、龍橋向立山挺進。9月22日下午,紅軍行至距立山5公里的關口梁遇到頑敵把關阻道。紅軍經過一夜的激戰,擊潰守敵,追敵至立山。23日上午,紅9軍主力部隊與鼎山、龍背南下的紅軍會攻立山。守敵怯陣向營山退走。至此,立山宣告解放。
9月24日,紅9軍25師、26師兵分三路進入營山:第一路由儀隴陽通進入營山柏林、三元;第二路從儀隴立山出發,進入營山合興、悅中場;第三路經儀隴觀音河、二龍、九龍、永興、響水進入營山綠水、消水等地。紅4軍一部也山平昌龍崗進入營山悅中等地。
紅9軍、紅30軍部分指戰員,不顧連續作戰的疲勞,高喊著“一天一百一,趕快追逃敵”“一天一百三,明天打營山”的口號,直逼營山縣城。守敵被紅軍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倉皇逃離。10月3日,紅軍占領了營山縣城。
接著,紅軍又分六路分別向蓬安、渠縣方向之敵進攻,其中第六路由紅9軍27師81團的一部分和游擊隊從儀隴的新政和銀山進入蓬安的鮮店、平頭、石門一帶,清剿了流竄之敵。至此,蓬安嘉陵江以東地區全面解放。
營渠戰役,歷時半月,共擊斃、生俘敵軍官兵3000余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和軍用物資,解放了儀隴東南部地區和營山、渠縣、蓬安大部分地區。計2500多平方公里土地。100多萬人口,使渠江以西、嘉陵江以東這一片土地成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南疆邊防,并進一步壯大了紅軍隊伍。
(選自儀隴縣革命老區發展史——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