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劉遠華)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作為“為人民服務”光輝典范張思德誕生地的思德鎮,堅持以學為先、問題導向,送資金和技術到老百姓的手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 “煩心事”。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思德鎮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明確的“效果圖”。黨員干部走基層,進農家,以群眾的獲得感來檢驗學習成效。
思德鎮黨委副書記張鵬說“:把黨史學習的課堂開設到群眾當中去,把為民辦實事作為切入點和突破點,以為民辦實事的成效作為我們(黨員)干部的學習成績。”
有了“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明確目標,思德鎮黨員干部每周都會安排時間來到聯系的村,來到種養大戶家中,幫助解決具體問題。在思德鎮鐵佛寺村,養牛大戶李安軍當著鎮上連片和駐村干部的面,把自己心里的“煩心事”說了出來。
思德鎮把肉牛產業作為農民群眾增收的骨干產業來抓。返鄉創業農民工李安軍,于去年底投資110多萬元建起養殖場,設計規模是養殖百頭能繁殖的母牛。養殖場內,干糞棚、集液池、沼氣池一應俱全。為解除李安軍資金緊張的“煩心事”,思德鎮連片駐村干部請來縣農商銀行思德支行客戶經理,根據國家相關惠農貸款政策,立即落實30萬元的貸款,支持李安軍發展肉牛產業。
思德鎮鐵佛寺村村民李安軍說“:真想不到貸款來得這么快就貸下來了,我一顆懸吊吊的心總落下來了。現在錢兒貸到手了,我把牛兒要養好,要把票子掙到,提早把銀行貸款還了,做一個有誠信的農民。”
縣農商銀行思德支行客戶經理 高映陽:我們學習張思德精神,就是把老百姓的煩心事當作我們的心頭事,把老百姓的小事當成我們的大事,零距離為他們提供上門服務,對他們養殖業當中出現的資金困難,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思德鎮今年確定的肉牛養殖規模是5000頭,通過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來完成這一目標任務。發展肉牛養殖,農民群眾的“煩心事”不僅在資金方面,也表現在技術方面。思德村養殖大戶賈泉發就在前不久購回10頭母牛補欄,鎮上的畜牧技術人員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教給他春季防疫技術。
找出問題來,針對問題改。思德鎮黨員干部現場察看,現場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沒有了,他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思德鎮思德村村民賈泉發說“:我們鎮上的領導對我們養殖戶非常關心,他們隨時帶技術人員到我們養殖場進行技術指導,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你看一條條牛長得油光光的,在價錢方面也可以賣個好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