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攻打長沙的計劃受挫,毛澤東果斷放棄長沙,率部隊從瀏陽的文家市向羅霄山脈中段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轉移。
轉移途中,作戰失利加上艱苦的長途行軍,士兵情緒低落,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離隊而去。部隊到達三灣時,只剩下不到1000人。毛澤東深感軍隊思想建設和組織制度不能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需要。
利用在三灣村短暫休整的時間,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對工農革命軍進行改編:將師建制縮編為團,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把黨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團、營建立黨委,重要問題都要經黨委決定。同時實行民主管理制度,不準打罵士兵,官兵平等,經濟公開。
三灣改編半個月后,起義部隊來到了湖南省炎陵縣的水口鎮,部隊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并在這里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休整。面對改編后700多人的隊伍,如何才能建設能擔當革命大任的軍隊,如何才能把斗爭之火引向全國,成為當時我們黨面臨的亟須解決的問題。
毛澤東利用空隙時間,找戰士們促膝談心,進行革命前途和信仰的教育,各連黨代表也在戰士中發現、培養了不少工農出身的積極分子。毛澤東感到,在戰士中發展黨員的條件已經成熟,便召集團、營、連黨代表開會,研究連隊建黨工作。
1927年10月15日,根據提名,毛澤東在水口葉家祠堂主持了我軍歷史上的首次連隊建黨活動,陳士榘、賴毅、李恒、歐陽健、鄢輝和劉炎6名士兵宣誓入黨,成了首批戰士中的共產黨員。自此,人民軍隊第一個連隊黨支部誕生了。
水口連隊建黨是對三灣改編確定的“支部建在連上”原則付諸實踐的開端。從此,工農革命軍的各個連隊普遍建立了黨的支部,實現了黨指揮槍這一偉大的戰略思想,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得以具體實現。(施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