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睿 本報記者 黃韜 文/圖
初冬時節,南充市儀隴縣賽金鎮潮水壩村,連片的柑橘樹沐浴著暖陽,長勢喜人。潮水壩經新政至雙勝。壩上,縱橫的廂壟、白色的大棚、蜿蜒的道路、忙碌的村民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農,天下之大本”。近年來,為謀求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作為農業大縣的儀隴縣因地制宜,高標準、高質量編制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現代柑橘發展規劃》,明確了“招引大企業、建設大基地、培育大產業、創建大品牌、融入大市場”的發展思路,依托海升、溫氏等龍頭企業,打造縱貫縣域南北的百里百村產業長廊,走上了現代農業、高科技農業、大農業的農業強縣之路。
智慧管理
基地年產無病毒柑橘苗木150萬株
11月19日,記者來到新政鎮三條溝村。遠遠望去,白墻青瓦的民居散落山間。山坳里,廂壟縱橫連片,不遠處的金屬大棚熠熠生輝。
2016年11月,儀隴縣成功招引陜西海升集團簽約入駐,成立集團全資子公司——儀隴海越農業有限公司。2017年—2019年,公司先后在賽金、新政、雙勝等地40余個村建成高標準現代柑橘產業示范園3萬畝,年出苗150萬株的柑橘脫毒苗木繁育基地1個,建成新政(三條溝)—雙勝—賽金(雷家壩)百里百村晚熟柑橘產業長廊,帶動全縣種植柑橘20萬畝。
走近三條溝村的大棚,記者透過塑料薄膜看到,棚內苗木生機盎然。站在育苗室入口處抬眼望去,綠油油的苗木亭亭玉立。“脫毒苗溫室采用自然通風系統、降溫系統、灌溉系統、水肥一體化技術等先進的智能化設備和生物工程技術,并通過科學防治,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害的侵擾,幼苗存活率高,長成后相較普通苗木掛果率更高。”海升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基地年產無病毒柑橘苗木150萬株,在滿足該縣柑橘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還將苗木售至云南、廣西等地,年產值可達2700余萬元。
在賽金鎮潮水壩村,站在海升集團現代柑橘產業園觀景平臺上舉目四望,只見翠綠的柑橘樹苗中,整齊地矗立著一根根灰白色鐵桿,鐵桿上面還有吸熱接收盤。“這是園區的智慧果園,可以運用大數據掌握苗木土壤情況,實現智能化管理。”園區技術人員打開手機軟件“e生態”和“儀隴海越天圻設備”點擊進去,在手機屏幕上可以清晰看見整個園區的土壤水分、土壤溫度以及空氣溫度、風向等詳細信息。
潮水壩村作為百里百村晚熟柑橘產業長廊的核心部分,還率先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這是政府引入的智慧農業技術。目前,全縣1.2萬畝標準化果園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儀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項技術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解決了依賴雨水灌溉不足等問題。
種養循環
種植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
為搭建起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舞臺”,儀隴縣先后引進了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海升集團和上市公司廣東溫氏集團,建設了儀隴縣海升現代農業柑橘產業示范基地、海越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和3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
溫氏生豬托養場及全縣其他養殖場的畜禽糞污經干濕分離后的沼液,通過沼液運輸車、滴灌系統輸送給種植基地作有機肥;農作物秸稈、桑枝、柑橘枝條、食用菌廢渣等進入海越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作有機肥原料;海越公司生產的有機肥替代化肥,又回到種植基地;玉米青貯、柑橘果品精深加工后的殘留廢渣等又作為養殖業的飼料。
“海越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每年可回收約5000噸廢料,產出1000噸有機肥,用于海升集團柑橘產業園施肥。”海升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模式有效解決了柑橘種植有機肥需求量大、成本高的問題,把種植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了產業互助、種養循環。
為同步建立健全農業廢棄物收、儲、運服務體系,儀隴縣在37個鄉鎮分別建立秸稈收儲點,完成了422個禽畜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改造升級,建設種養循環基地10.5萬畝,有效解決了養殖業糞污染和種植業秸稈露天焚燒兩大難題,還實現了企業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變廢為寶的三贏目標。
創新機制
戶均年增收超3萬元
11月19日,雙勝鎮火紅村村民張仁勇正在柑橘園里除雜。從今年2月開始,他負責照料這片面積400余畝的柑橘園,當起了1.7萬余株柑橘樹的“管家”,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工資。張仁勇算了一筆賬:一年流轉4.5畝土地得租金2250元,管理柑橘園年勞務收入2.4萬元,相比以前種莊稼總收入翻了幾番。
根據海升集團制定的新政策,公司與學習能力強的張仁勇簽訂了聘用合同。“公司還為我購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5份保險。”張仁勇開心地說。
據介紹,下一步,公司還將進一步完善“勞務倒包”模式,讓更多農民參與進來,共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果。
得益于海升集團“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村民通過流轉土地、園區務工、入股分紅、返租倒包、銷售產品等方式實現了增收致富,戶均年增收超過3萬元。
除柑橘產業園外,儀隴縣還借助香港利達豐集團、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等,建成了蠶桑現代農業園區、花椒產業園、中藥材產業園等多個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