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劉遠華)鄉村振興既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傾斜,更需要懂市場會管理的年輕人示范引領。近年來,我縣打好“鄉情牌”,回引162名大學生回鄉創業,讓昔日的荒山坡變成“金土地”,落后的小山村找到致富的路子。
給父老鄉親講解施肥技術要領的,是丁字橋鎮五里碑村回鄉種植藤椒的大學生陳奎。當前正是給藤椒施肥的關鍵時期,陳奎與鄉親們一道,在藤椒樹的旁邊挖出一道淺溝,施下適量的復合肥,隨后蓋上松軟的泥土,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眼前這一片藤椒長勢良好,但在兩年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今年28歲的陳奎,大學畢業后在外打工兩年,手頭積攢了部分資金。2018年初,他產生回鄉創業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鄰里鄉親聽說他要回鄉種植藤椒,自愿把土地流轉給他,并承諾有了效益后才收土地租金。在創業過程中,也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陳奎種植的200畝藤椒,今年已試花掛果,明年將進入豐年期。鮮藤椒的產量每畝1200斤左右,市場價格一般每斤6元上下,每畝產值7200元以上。陳奎覺得自己找到一條既能帶領鄉親增收自己也能致富的路子。
我縣回鄉創業的百多名大學生中,大多發展種養業,但他們的創業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新政鎮石板梁村是全縣貧困村之一,大學生鄭志君有熱情沒有經驗,在創業的第一年就遇到挫折,所栽植的150畝脆紅李和晚熟柑橘苗成活率非常低。鄭志君在“東西部協作”項目的幫助下,在2019年初又重新栽上大苗子,用心加強田間管理。
我縣回鄉創業的百多名大學生,大部分在建檔立卡貧困村創業。我縣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及時兌現獎勵政策。二道鎮麻柳村回鄉大學生鄧清華走養牛之路,既養肉牛也養奶牛,效益非常不錯。現在,村上的黨員把他推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編輯/趙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