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柳州夫婦在養殖場喂牛
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范紅英)儀隴,有一個偏遠的山區小鎮--立山鎮。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境內溝壑縱橫,距縣城90公里,最高海拔793米。這些年來,這里年輕人紛紛走出深山離鄉外出打工,但有一對“80后”兄弟屈能文、屈柳州卻對這塊貧瘠的土地情有獨鐘,潛心養牛,使沉寂的山鄉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6月26日,記者走進立山鎮鐘鼓樓村,采訪了這對“80后”兄弟。
弟弟屈能文曾考上閬中師范學院,但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原因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他在廣東的鞋廠做過工人,在新疆做過建筑工,從事過許多個職業。打工期間,他東奔西跑,掙到的錢也寥寥無幾。屈能文告訴記者“2014年,父親得了腦溢血,每個月都要上千元的藥費,每年都要住幾次醫院,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家里還有兩個小孩,老婆還要種莊稼,我只得回到老家,照顧年老的父母和小孩。”
屈能文在給牛添加飼料
兄弟倆看好前景 投身養殖業
為改變家庭經濟收入,他用盡心思尋找發展項目。看到成片的荒山蓋上了“綠被子”,認為發展生態養殖,市場前景廣闊,屈能文萌發了試養肉牛的想法。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貸款18萬元,向親朋好友借來2萬元,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養牛資金投入大,效益周期長,經過考察,一頭小牛價格就在6000多元,還要建養殖場、購買牛飼料,還有疾病防疫等等。屈能文找到了隔房兄弟屈柳州,希望哥哥支持自己,兄弟倆一起創業—養牛。屈柳州是一個頭腦特別靈活的年輕人,前幾年抓住農村大量建房的機會開辦了一個水泥板廠,效益很不錯。現在弟弟提出合伙開辦養牛場的想法,就滿口答應了,當即投資30多萬元。兄弟倆參加了儀隴縣發展協會組織的為期三個月的養牛專業技術培訓;一起到云南、平昌、通江縣等地考察。通過考察,覺得西門塔爾牛生長快、免疫能力強、肉質好,生長周期為14—15個月;肉牛市場好,供不應求。兄弟倆一合計,決定養殖西門塔爾牛。
說干就干,兄弟倆開始修建養殖場。投資30多萬在半山腰推出一塊平地,建起了1000個平方的養殖場,還修建了300米的車道聯通養牛場和鄉村公路。
屈柳州告訴記者“多虧縣畜牧局和鎮畜牧站的工作人員幫忙,幫忙我們設計和規劃。你看這里的青飼料儲存室、飼料加工室、糞便處理池都是他們幫助設計的。還有就是弟弟屈能文特別能吃苦,每天干活干到晚上天黑了實在看不見了才休息,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活干完。”
2016年底,1000平方的養殖場終于建起了,接下來就是引進西門塔爾牛。考慮資金問題,兄弟倆不敢買大一點的牛,選擇了6000多元一頭的小牛。兄弟倆在通江縣買回30頭西門塔爾牛,擔心牛不適應這里的氣候,就聘請了通江縣的畜牧專家一起過來指導。經過一星期的觀察,小牛生長良好,兄弟倆懸著的心才落了地。
屈柳州在給牛喂水
兄弟倆成牛倌 打造深山致富夢
30頭牛,每天光青飼料就要500公斤左右,另外還要加入一些用玉米、麥麩、棉泊加工的飼料。光兄弟倆每天是忙不過來了,家里的人都加入了養牛隊伍中。兄弟倆每天去附近農戶家收購的玉米稈、秸稈,加工飼料和管理養牛場;家里的女人就負責割青草,兩家人忙得不亦樂乎。
同時,兩家人把自己家部分土地種上牧草,流轉了村里20 畝土地種植從廣西引進的桂牧一號牧草、黑麥草,還計劃承包村民的土地按季節種植青草為牛提供足夠的青飼料。
養殖場里養殖的西門塔爾牛
鐘鼓樓村村長龍云華介紹:該村有266戶879人,土地612畝。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有40%的土地撂荒。特別希望年輕人返鄉創業,村委會會提供大力支持,不管是養豬、還是養雞、養鴨,還是種植果樹,年輕人能夠留下來發展產業才是我們農村的希望。我希望兄弟倆創業成功,給村里的年輕人做個好榜樣!
養殖場里養殖的西門塔爾牛
屈能文告訴記者“我們的養牛場是按養殖100頭牛規劃的,現在村村通公路對我們搞養殖業提供了便利,對養牛這一項目我們充滿信心和希望,計劃在下半年再購買50頭西門塔爾牛,但資金還差大部分,壓力特別大,現在正發愁呢。我們兄弟倆都想走‘自繁自養’模式,走規模化養殖的路。到時,規模擴大了,就可以讓村里的貧困戶來養殖場務工,增加收入。還可以成立‘農民養殖合作社’,我們提供小牛給貧困戶養,提供防疫,統一收購和銷售,大家共同創業,共同致富。現在我們兄弟倆只能往前走,沒有退路了。所以,我們兄弟倆就必須吃得苦,受得累,創業才能有收益,也才能帶動更多的鄉親們致富。(編輯/范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