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張梓睿
7月18日,走進新政鎮安溪潮村村民聚居點,青瓦白墻朱窗的現代川北民居錯落有致。遠處,一排排蔬菜大棚、波光粼粼的魚塘整齊劃一呈格狀分布,一切都顯得生機勃勃。安溪潮農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彭杰正在蔬菜大棚外勞動,皮膚黝黑,笑容憨厚的他透著幾分干練與質樸。
銘記誓言 返鄉創業
窮,曾是安溪潮村人的痛:山高溝深、道路崎嶇、基礎落后和觀念陳舊制約了全村的發展,1979年彭杰就出生在該村。大學學業畢業后,他只身前往沿海務工,多年的努力讓他完成了從農民工到企業高管的華麗變身。
面對著城市的繁華和家鄉的落后,在困惑與矛盾之間,彭杰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企業高管高薪職業,決定返鄉創業。“要把沿海發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帶回村。”當時的想法絕不是一時沖動,彭杰談論起依然不后悔。
2014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安溪潮村被確定為全縣285個貧困村之一。有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彭杰看到了全村脫貧致富的希望,他主動積極參與村級事務,和村干部一起探討全村脫貧奔康的發展路子,并被推舉為村后備干部。
在國家扶貧政策惠及下,各級黨委政府及幫扶單位的鼎力支持下,安溪潮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底順利完成了脫貧目標。2016年村級換屆,為了村級發展,需要培養青年優秀干部,組織找到彭杰擔任村干部帶領全村群眾致富。當時家人都認為村干部工資低、責任大,家里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小孩讀書,經濟負擔重等。“說我是不務正業。”家人和朋友的極力反對,讓彭杰也產生過退縮的念頭。“要時刻銘記入黨誓言。”彭杰瞞著家人回家參加了選舉。
定崗設責 發展增收產業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黨員和干部。“作為年輕黨員,更應該多為家鄉作貢獻。”彭杰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對村現有產業定崗設責,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劃分成若干個黨小組,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在這樣的堅強堡壘帶領下,黨員群眾心連心,安溪潮村有了不一樣的精氣神: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建蓄水池6口,建生產便道2.4公里,大力實施田土整治工程,解決了土地分散、貧瘠低產的問題。
產業規模逐步形成:按照“農旅結合、聯片發展、共融共促”的發展思路,探索“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黨員群眾”等模式,大力發展支柱產業,成功創建了安溪潮村3A級鄉村旅游風景區。目前該村已形成蔬菜、水果、蛋雞養殖、蜂蜜養殖、養魚等產業,拓寬了群眾致富道路,加快村民脫貧奔康步伐。
新風引領 鄉風文明大提升
振興鄉村不僅要改變鄉村環境、發展鄉村經濟,更需要繁榮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文明。
7月16日,吃完晚飯,村民譚友恒就提起一大袋生活垃圾,扔進自家門口公路邊的垃圾池。“過去馬路上、院壩里到處都是家禽糞便,連腳都不敢下,大家都習以為常。”提及過去村里的環境衛生,譚友恒感慨頗深,現在大家自覺愛護環境衛生,垃圾都倒進垃圾池,“如今,村里環境越來越好,村民都不好意思給‘四好村’抹黑。”
村公路、便民路干干凈凈,房前屋內整潔有序,村民精神抖擻、笑臉相迎……想到以前村莊的“臟亂差”,再看如今的“潔凈美”,譚友恒笑得合不攏嘴,“村里和城里一樣干凈,心里覺得舒服敞亮。”
“手甩起來,腳動起來,跟著節奏扭起來……”該村的文化院壩熱鬧非凡,夜幕降臨時,廣場的音樂聲一響起,村里的婦女們便放下手中的活,聚集在這里,跳起了壩壩舞。幾年前,干完農活,不少人都愛坐在麻將桌上。如今,大家都變了,村民除了每天下午7點在文化院壩子上跳舞外,還可以在大院里看書、讀報、上網,“日子好了,不愁吃不愁穿,精神上也要富起來才行。”彭杰說。
“現在打牌、喝酒的人變少了,開群眾會的人變多了,說起村子的發展,個個都熱情高漲、積極發言,干群關系、鄰里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了。”看著文化廣場上的人越聚越多,彭杰欣喜地說,該村通過開展“遵法守法、習慣養成、感恩奮進”三大教育活動和“十評”“兩創”活動,逐步實現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安溪潮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鄰里和睦相處、環境優美的好村子。
2017年,安溪潮村入圍全省“百強名村”,獲得“省優秀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成功創建3A鄉村旅游景區,2018年獲省“四好新村”,2019年獲得“鄉村振興示范村”等眾多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