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3日電(王爵 李斌 張梓睿)行走在四川儀隴朱德故里景區,干凈的柏油路蜿蜒其間,一棟棟赤墻黛瓦的客家民居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桃李墜滿枝梢,村民耕作采摘,鳥鳴嚶嚶成韻。大方桌、長條凳,草帽、蓑衣、走馬燈……13日,在儀隴月亮田紅色農莊,只見整個餐館為四合院,雖然午餐時間尚早,業主張書斌和工作人員已經在后廚已經忙碌起來了。
2006年開辦農家樂至今,張書斌抓住景區發展機遇,他的餐飲店從面積100平方米、一次接待能力60人的普通農家樂,壯大成為一家紅色文化鮮明、一次可接待游客40桌的主題農莊。這些年,村里的基礎設施更完善了,環境更美了,人氣更旺。2019年,純收入達15萬元。“在每年的旅游黃金周,服務從業人員吃緊,還臨時雇用景區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工資100元/天,一個臨時工一年可掙5000元左右。”張書斌說。
據了解,如今,朱德故里景區的社區以旅游產業、客家文化為載體發展,村民自營農家樂21家,民宿6家,攤位經營6家,文旅小店兩家,年收入八萬元到二十萬元不等。曾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省級“四好村”“最美古村落”“全國文明村鎮”“鄉村旅游示范村”“文化旅游特色村”“十大網紅新村”等稱號。
當日下午,在儀隴日興鎮九灣村的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機器聲轟鳴,幾十臺繡花梭機上下擊打作業,七八名擋車工來回穿梭忙碌。在二樓廠區,貧困戶李城賽正忙著刻邊。與她一起趕工的還有同村另外幾名貧困戶。她們手指上下飛舞,動作嫻熟麻利,一塊塊白坯布料被繡成件件優美的繡品。
擦了把汗,李城賽與九灣村黨支部書記、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成云打招呼:“這活輕松,我現在做得很順手了。”今年62歲的李城賽是九灣村村民,她早年守寡,一手拉扯大兩個兒子,生活剛剛有點起色,不料大兒子突然中風,已過花甲之年的李城賽既要管理一家人的地,還要負擔照料大兒子的生活起居,生活壓力陡增。還沒脫貧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直到2019年,磐安儀隴東西部扶貧項目引入的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繡花廠,讓陽光照進了李城賽的生活。聽說可以到家門口工廠里上班,而且優先招錄貧困戶,李城賽立馬報名,成了車間里一名刻邊工,每月既能賺錢補貼家用,又能把家守好,“我還順帶把地里的活也干起來,種了瓜果蔬菜、玉米、稻谷等。”
投產一年多來,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扶貧車間10個,接納800人就業,為社會、村集體以及周邊群眾帶來了良好經濟效益。“我們公司月工資高,并且包食宿,待遇比較好。”王成云說,家門口的企業,吸引了我們村70多名村民前來上班,其中貧困人員有10名,“年繳稅100萬元,村集體通過入股的方式每年固定分紅1萬元,村民務工工資均在4000元以上。”
站在銅鼓鄉九龍山村一個小山包上,抬眼望去挺拔的桑樹在雨水的滋潤下煥發著勃勃生機。位于桑園內一座“新時代養蠶大棚”拔地而起,棚內添置了自動升降省力蠶臺、自流風機、電動遮陽網、切桑機、消毒機、回轉架等新型設備,業主廖千正帶領村民采摘蠶繭。
九龍山村貧困戶廖千過去常年在外地務工。2019年,他通過返租倒包新建桑園150畝,當年栽桑當年見效。而談到從事桑蠶行業的原因,廖千直言剛開始根本沒想到。“家里上幾代人都在養蠶,但都沒養出成效。”直到去年他回到儀隴之后,看到當地政府協同優秀企業大力發展桑蠶養殖,非常有市場前景,廖千才毅然決定做起了專職養蠶戶。
今年6月廖千飼養夏蠶30多張,收入6萬多元。“以后桑園達到豐產期后,一年可養6季蠶,每季養蠶35-45張,預計總收入將達50萬元,純收入15萬-20萬元。”說到這里,他簡直笑得合不攏嘴。家門口的“絲綢之路”,讓他告別背井離鄉的苦日子,過上既掙錢又顧得上家的美滿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