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秋老師千古。”知名主持人曹可凡在自己的朋友圈緬懷國畫大師陳佩秋。“九十八歲高齡國畫大師,海派畫壇巨匠,陳佩秋老師今日凌晨遠行。佩秋老師在長年藝術創作中將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印象派色彩有機融合,自成一家。晚年又致力于古書畫鑒定,成績斐然。她和謝稚柳先生同樣成為海派畫壇領軍人物,被譽‘趙管風流’,影響深遠。佩秋老師愛護年輕人,對青年畫家多有扶持。同時,還熱心公益事業,今春疫情暴發,她還為醫護人員題詞,給白衣戰士送去祝福。”
曹可凡最后一次和陳佩秋接觸,是今年春節期間。為了鼓勵全民“抗疫”,曹可凡代表節目組向節目采訪過的嘉賓征集和抗疫相關的“一句話”。陳佩秋二話不說,第二天就讓家人發來一張書法作品的圖片,上面寫有“向醫務工作者致敬”。“因為疫情,一直沒去登門,還在先生那里。今天早上,看到先生離世消息,非常驚訝,本來還想著明年在節目中給她過百歲虛歲生日。”
當天,一位朋友轉發給曹可凡兩幅書法作品的圖片,一幅寫有“余音繞梁”,一幅寫有“劍膽琴心”。“這是陳佩秋先生昨天為一個南京的畫家朋友寫的,如今竟已成絕筆。冥冥中,這幾個字,仿佛先生向大家告別,看得讓人落淚。”曹可凡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劍膽琴心’,不就是她俠骨柔腸的寫照嗎?‘余音繞梁’,不就是今天她留給我們的財富嗎?”
最初,我們都有點怕她
俠骨柔腸,是曹可凡對陳佩秋先生的印象。但事實上,曹可凡第一次見到陳佩秋時,甚至是“有點怕”。
“那時我剛剛開始做主持人,電視臺要給謝稚柳先生拍專題,當時由我來配畫外音。拍攝那天,導演說:你沒事就和我一起去謝先生家吧,這樣可能更有感覺。”于是,曹可凡來到了謝稚柳和陳佩秋當時位于長樂路的家。曹可凡回憶:“家里不大,但有兩個畫室,謝先生一個,陳先生一個。我們在謝先生的畫室拍他,拍攝過程中,陳先生推門進來看見我們,馬上又準備出去。導演喊她:陳老師您既然進來了,就一起出鏡吧。陳先生用河南口音堅決地拒絕了:我就不沾謝先生的光了,和我‘么得’關系。”
當時,初次見面的陳佩秋給曹可凡留下了“很剛”的印象。當時,曹可凡想:“剛勁有余,柔軟不足。這個女畫家的性格有點剛硬。”
第二次見到陳佩秋,是在王珮瑜的一次專場演出上。當時,舞臺上的一個主持人在臺上反復介紹王珮瑜是“中國女老生中唱得最好的人”。坐在第一排的陳佩秋突然上臺,奪過了主持人的話筒,說:“藝術不分男女,你為什么要強調她是女老生中的第一人,她就是老生中的第一人。”這給了同在臺下觀看演出的曹可凡一個深刻的印象。“當時演出還在進行過程中,她就直接上臺了,勇氣可嘉。她還反問主持人:如果她畫的一幅畫,把她的名字按掉,你能分辨出來這是女畫家還是男畫家畫的嗎?”
她的內心可能比很多人都柔軟
這兩次印象,讓曹可凡覺得有點“怕”陳先生。但隨著更多的接觸和了解,他慢慢發現了這個“柔軟不足”的女畫家內心可能比很多人都柔軟。
“她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求學時,師從過黃賓虹、黃君璧、潘天壽等前輩大家,但她最尊敬的老師是名氣相對沒有大的鄭午昌。也是鄭午昌建議她臨摹趙干的《江行初雪圖》。”曹可凡說,“她把鄭午昌視為一生的恩師,兩人后來都在上海發展。陳佩秋和謝稚柳先生好了以后,還去專門問過鄭老師:我傾慕謝稚柳的才華,可以和他在一起嗎?足見陳佩秋對老師的信任。鄭午昌給了她很客觀的建議:謝稚柳學問深厚,但兩袖清風。后來陳謝結婚,也確實是謝先生住到了陳先生的房子里。鄭午昌先生離世后,陳佩秋把當時家境困難的鄭師母接到了自己家里,像母親一樣供養起來。”
陳佩秋還告訴過曹可凡一件事:“鄭午昌先生生前留下了一件尺幅非常大的未完成作品,甚至大部分都是空白,他的兒子請陳佩秋先生補畫,陳先生二話不說就補了,并讓謝先生題跋。無論是接養師母還是補齊老師的作品,陳先生始終在回報老師的點滴恩情。”
讓曹可凡印象更深刻的是,程十發先生去世前的幾年,曹可凡有次在程十發家中見到前來探望的陳佩秋。“大概是2004年左右,程十發在病中,兩位大畫家其實都已經垂垂老矣。當時,陳佩秋先生自己一個人跑到程十發家里,她拉著程老的手,鼓勵程老:我們過去來往不多,現在就剩我們兩個了,我們要健康,活得久一點,畫更多的畫。她說:你的手要多鍛煉,不鍛煉要退化,不過你現在因為手抖,畫出來的畫反而更蒼勁有力了。她還說:你如果覺得孤單和寂寞,可以和我打電話,我身體比你好,我可以隨時過來和你聊聊天。”這些話,讓在一邊親耳聽到的曹可凡頗為感動。
曹可凡在自己家中聽陳佩秋和程十發“說畫”
“17年前,我也邀程十發先生與陳佩秋先生來過寒舍一聚,聆聽兩位大師論書說畫,真可謂字字珠璣,聲聲入耳,實在是莫大的享受。愿大師們早日在天上相會,繼續丹青之旅。”
從左到右:唐云、沈柔堅、謝稚柳、朱屺瞻、朱太太、陳佩秋、程十發
富有童心,鼓勵后輩
在曹可凡的眼中,陳佩秋先生還一直富有童心,“平日里喜歡收藏史努比玩具,對孩子更是百般疼愛。”前年,曹可凡帶兒子拜訪陳佩秋先生,老人甚是開心,得知眼前的這個少年酷愛繪畫時,陳佩秋更是鼓勵有加。“她對我兒子說,你可以不成為畫家,但可以把畫畫作為愛好,它會帶你進入傳統文化的大門。”
陳佩秋和曹可凡之子
“前輩對后生之殷殷期待,點點滴滴都在心頭。”曹可凡說。2003年,曹可凡還帶過自己的朋友、當時還很年輕的畫家湯哲明拜訪過陳佩秋先生。陳佩秋鼓勵后者的同時,還把謝稚柳先生的一方硯臺送給了湯哲明。而這么多年,陳佩秋先生每年回昆明老家時還會給曹可凡帶他愛吃的云南火腿月餅和油浸雞樅菌。“雖然是小小的禮物,但寄托前輩對我們的情感。”(李君娜)
曹可凡在陳佩秋80歲壽宴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