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郎佳子彧是北京大學的一名研二學生,也曾是《最強大腦》《天天向上》《一站到底》《高能玩家》等多檔綜藝節目的嘉賓。粉絲們對這個身高190厘米的大男孩“始于顏值,忠于才華”,而他從三四歲起,就把“愛”給了捏面人。
國家級非遺項目“北京面人郎”,是由郎佳子彧的爺爺郎紹安創立的。1957年,著名作家冰心特地上門拜訪郎紹安,聽他講述老手藝人的故事,《“面人郎”訪問記》一文還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手藝傳到第三代郎佳子彧這里,展開了更豐富的劇情。
郎佳子彧從小就喜歡看著父親(“面人郎”第二代傳人郎志春)捏面人,5歲正式開始學藝,入門級的娃娃一做就是三四年,接著又是仕女、壽星等必修“科目”,打好基礎才有創新的可能。
如今在他手上,老手藝能做出新題材:哆啦A夢、Hello Kitty、小黃人、龍貓、大白,《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混世魔王小哪吒和龍王三太子敖丙、漫威系列電影中的各路英雄,還有以“葛優躺”為代表的網路流行表情包;老題材也能做出新花樣,同樣是《西游記》中的師徒4人,唐僧一臉呆萌,悟空有些微胖,八戒穿上了西裝,沙僧的胡子有型有款。疫情期間,他創作了雷神山和火神山,還做了一個“熱干面寶寶”,“做完之后看它腦袋給我看餓了”。
“大眾強調傳承的責任,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喜歡和快樂。小時候學捏面人,就是一種游戲,小朋友很難堅持去做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面人技藝能夠帶給大家歡樂,大家才更愿意傳承和了解。”郎佳子彧說,他想把面人與更多同齡人分享,上綜藝也是為了讓更多愛看綜藝的同齡人能夠關注到“面人郎”這項非遺。
現在,郎佳子彧在微博上已經有了30多萬粉絲,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上的粉絲們也在等他更新視頻。從最開始的捏面人視頻教程,到后來他將面人“空降”到一些似乎毫不搭界的空間——在文身店里做面具,在改裝車店里做賽車剎車盤……這些視頻獲得了大批年輕人擁躉。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全國主會場活動“云游非遺·影像展”于6月8日啟動,持續至6月14日,《手造中國》《大匠之夢》《戲夢關東》《甲子漆藝》《平遙布鞋》等千余部紀錄片都在影像展中展示,其中,也包括郎佳子彧的故事。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將非遺引入潮流,以影像的方式傳播,讓非遺走進大眾有了更多可能。
除了來自民間的年輕人的創意力量,“國家隊”也正嘗試讓非遺影像有著更貼合普通觀眾的解讀。在“遺產日”到來之際,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推出《他們鑒證了文明——非遺影像公開課》系列課程,以“紀錄片+公開課”的形式,精選記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20部紀錄片,邀請11位非遺專家實時解讀,于6月13日起陸續上線。
當然,中國記憶項目中心負責人田苗的比喻更形象,這是非遺紀錄片的“專家OS”版(Overlapping Sound,內心獨白)。
“我自己是一名電影愛好者,以前看電影買DVD,D9的影碟為什么比D5的貴?就因為多了一條評論音軌,看起來很過癮。”田苗說,“我們請專家來解說非遺紀錄片,觀眾能在欣賞紀錄片的同時,耳邊一直伴隨著‘專家OS’,就能更深一層地理解非遺的要領和內涵。”
田苗打了個比方,拍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醫正骨療法”的紀錄片,鏡頭里只能看見傳承人在患者傷處摸啊摸,患者慘叫連連,然后“咔嚓”一用力突然就好了;但如果配上專家解說,觀眾就能知道傳承人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從而了解這項非遺的神奇之處。
也許,就像郎佳子彧說的,“沒有不酷的非遺項目,只有不酷的非遺傳人”,也沒有不酷的非遺,只有不酷的傳播方式。
(郎佳子彧的“漫威英雄”面人作品)
“雷家酸辣粉”“貴州花臉龍”“德宏戶撒刀”等眾多非遺,在綜藝節目的舞臺上為人所知;電子國風女團SING以一首《寄明月》走紅,之后的作品也屢屢將扇子、京劇、琵琶等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表演;偶像男團R1SE曾在自制團綜節目里,走進貴州黎平和當地的“侗族七仙女”學習侗族大歌……嗶哩嗶哩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站內傳統文化愛好者人數超過8000萬人,其中83%在24歲以下。
近日,酷狗音樂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通過大數據分析發布《酷狗非遺音樂圖鑒》。“圖鑒”顯示,“非遺”相關音樂在平臺中累計播放達574億次,約32億個小時,相當于36.5萬年;每個月都有1億+的90后、00后新生代網友在線收聽,僅昆曲這一門類,90后、00后在一年內通過酷狗收聽了27.5萬次,播放時長累計18.5年。
非遺都這么酷了,你還有什么理由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