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縣令》劇照。 劇組供圖
在德陽什邡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傳奇縣令,他叫紀大奎,在花甲之年仍清廉樸實,穿著草鞋體察民情,百姓親切地稱他“紀青天”。他的故事,如今被搬上舞臺,成為一部廉政川劇。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單,由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演出、省文旅廳申報的川劇《草鞋縣令》入選。這也是25個入選劇目中唯一的四川作品。
□四川日報記者 李婷
A 時隔11年,《草鞋縣令》再迎川劇“高光時刻”
聽到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的消息,《草鞋縣令》男主角紀大奎飾演者陳智林百感交集:“作為教學單位(入選),實屬難得。”的確,在入選名單中,其他表演單位大多數是成熟的專業院團,而上一次川劇獲得這樣“重量級”肯定,是11年前據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川劇《塵埃落定》。
其實,《草鞋縣令》的閃光點,早在去年第二屆四川藝術節上就已被不少觀眾捕捉到,演出時笑聲和掌聲不斷,并最終獲得藝術節的文華大獎。這部川劇耗時兩年打造,由四川省紀委監委、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德陽市紀委監委、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監制,什邡市委、市政府出品,2018年12月在成都首演。
《草鞋縣令》以清嘉慶年間什邡縣令紀大奎的故事為素材,用賑災救饑荒、治水患、引流民落籍什邡、教化百姓平糾紛等情節,詮釋了一個睿智果敢、清廉樸實、仁德親民的“草鞋縣令”形象。這部劇由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原主任裴福林執導,成都市川劇院專業編劇楊椽擔任編劇,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獲得者、四川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陳智林擔綱主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戲劇梅花獎得主肖德美,國家一級演員李喬松、蘇明德等藝術家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紀大奎睿智清廉、務實為民的德行品格,也成為當下開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寶貴借鑒。2019年12月,這位穿著草鞋的縣令,還走進中央黨校演出,為全國優秀的高中級領導干部和中青年干部生動地講述了一個“川味”廉政故事,臺下掌聲和歡呼聲不斷。漸漸地,《草鞋縣令》在演出中樹立起良好口碑,隨之而來的邀約不斷——各地政府機關單位也為劇組遞來橄欖枝,邀請這位“草鞋縣令”給單位里的領導干部“上課”。
B 七易其稿提升品質,塑造角色減重21斤
“紀大奎:字向辰,號慎齋。江西臨川縣龍溪里人。幼承父教,讀書刻苦用功,32歲選為貢生,入國子監。清代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三月到什邡任縣令……”其實在地方資料中,關于紀大奎的記錄不多,寥寥二百來字。但在當地,流傳著不少關于這位縣令的生動傳說。
2015年,當陳智林第一次到德陽采風時,聽到老百姓口中這位“草鞋縣令”的傳奇故事,就好奇不已。“他來到什邡已經60多歲,經歷了官場的浮浮沉沉,還能如此潔身自好,究竟有哪些人生閱歷?”傳統川劇中已有“包青天”系列,這樣的題材既適合川劇表達方式,也映照了當下的廉政教育。于是,陳智林“主動請纓”,帶著學校師生參與到這部劇的創作中。
主創團隊先后五次和專家、學者、觀眾座談,對紀大奎的生平故事和精神內涵進行挖掘,七易其稿終成劇本。啟動彩排后,在當地采取“互訪”式彩排,使劇目更加完善。陳智林在塑造這個角色時,一演就是1小時45分鐘左右,劇中還有高難度的空翻動作,一場戲演下來常常大汗淋漓。“一個月減重21斤。”陳智林說,“畢竟離開舞臺多年,整個減重過程,其實就是隨著排練過程深入,你投入到這個角色中,重新把自己調整到專業演員的狀態,隨之身體也發生了變化。”
“你這個官當得太造孽,我看來當官也不是啥好差事,風險大哦!”“修水渠就是為了讓我的功勞簿好看一點嗎?”“本縣好歹也是什邡的父母官,剛剛上任,豈可不察民情,不體民生,裝聾作啞,尸位素餐?”在《草鞋縣令》中,不少臺詞都帶著幽默的“泥土味”,引人會心一笑。
在肖德美看來,《草鞋縣令》的幽默和諷刺,也表現在人物并非是“非黑即白”上。他飾演的縣丞楊成祖,是一位官場油滑老手,凡事以利益為重,甚至試圖文賄紀大奎,但同時,他也會輔助紀大奎升遷,這樣調職以后,他自己就能坐上縣令的職位,側面襯托出紀大奎的廉潔形象。
獲獎后,主創們也沒有松懈。目前,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陳國禮擔任這部劇的復排工作,他透露,《草鞋縣令》還將進一步升級,比如強化紀大奎、楊成祖、吳中隆“金三角”式的人物關系,在細節上拿捏住角色和臺詞的分寸感,以更高的藝術品質迎接觀眾。
C 師生同臺演出,戲劇精品也是“藝術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草鞋縣令》的演員班底均是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的師生。陳智林開玩笑說,其實最開始“主動請纓”《草鞋縣令》,是出于一個“私心”——想給學校攬點活兒,給學生們提供一個磨合的機會、一個服務的平臺。“開始沒有想是由我主演,結果活攬到最后,落到自己身上了。”
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師,甚至校領導一起演戲,變成“工作伙伴”,在不少學生眼中既緊張又難忘。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大一學生、“00后”李雨潔,在《草鞋縣令》中飾演村民。她坦言,其實在排練初期,有的群演同學有些懈怠,偶爾聊天講話。但當看到院長把每次最簡單的排練,都當成是正式表演一樣珍惜,一絲不茍地對待,就覺得十分羞愧。“這才讓我們明白了演員對舞臺的敬畏心,對觀眾的尊重,這些東西,是很難在課本上學到的。”
在肖德美看來,《草鞋縣令》在傳統川劇上也做了不少創新,不少動作并非是按照課本上傳統程式一招一式來的,而是融會貫通在故事情節中。這種生活化的表演體會,被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川劇表演專業的“00后”梁浩龍捕捉到,“比如在我參演的故事情節中,村民當時是遭遇旱災和饑荒,整個人的狀態已經非常疲憊。如果這時用傳統川劇標準的功法走路,就不太符合百姓好幾天沒吃東西的形象,于是我們就拖著身子和腳步,放慢了步伐,把人物融入情境中。”
一部藝術作品將生活與現實連接,也需要將校園與業界連接,藝術精品同樣也是學生的“藝術工廠”。陳智林認為,川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作品歷練,更需要優秀的作品。“只有當他們看到優秀的作品、學到優秀的本領,參與到優秀的劇目生產中,才能成為優秀的川劇人,學而有為,學而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