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耳朵里的博物館
最近我們好像在為“穿越”做準備……
一會兒想看看古人都玩兒啥,一會兒想知道古人都吃啥,上周又看了看古人擺攤都賣啥……
今天趕上北京高溫,于是想知道,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不裸奔的情況下)如何度過炎炎夏日呢?
首先選擇自體降溫
用最節能的方法滿足需求——
簡言之:能露多少露多少
有的時候
古人沒有我們想的捂得那么嚴實
孟浩然詩《夏日南亭懷辛大》中有
“散發乘夕涼 開軒臥閑敞”
這幅南宋《槐蔭消夏圖》中
就看到了這樣舒適的場景
南宋 佚名《槐蔭消夏圖》
盛夏時節,庭院之中
一株老槐樹的濃蔭下
一位高士躺在矮榻之上
榻旁有屏風、桌案、書卷紙硯等等
但在這清幽的意境中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得到了充分散熱的雙腳
以及開心到微微彎曲的大拇指
‘袒胸露乳 恬然入睡’
嗯~舒服~
不同的時代
同樣的一癱
不如稱之為“高士癱”
元 劉貫道《消夏圖》
把臉遮住,我說這是“高老莊乘涼圖”也行吧
誰讓他有個“二師兄同款肚皮”
清 佚名 《燕寢怡情12幀清內府設色庫絹本》
芭蕉樹下好乘涼
你需要
?大大的芭蕉樹
?涼椅席竹
?坐著
清 鄧元舉《焦蔭納涼圖》
屋里熱
那就出來“乘涼”吧
坐在芭蕉樹下看書冥想
感受夏天的風掠過胸口
一個字:爽
再來幾牙西瓜
就更完美了
清 鄧元舉《焦蔭納涼圖》
衣服穿得好 大叔也窈窕
看著這個背影
透明的薄紗
性感的掉帶
差點以為是小姐姐
南北朝 楊子華 《北齊校書圖》
結果
是一群留著胡子的士大夫
畫中的人正在校對史書
有說有笑
有吃有喝
工作娛樂兩不誤
南北朝 楊子華 《北齊校書圖》
除了自體降溫
(也就是“穿得少”)
你也可以選擇主動降溫
(也就是“躲得遠”)
就像今天大家追求周末農家樂
為的是回歸自然、納涼避暑
古人也喜歡在炎炎夏日
(至少在畫中)躲進山水間
森林和河邊
天然空調房
清乾隆 董邦達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軸
畫面中心這枚小小的人兒正是乾隆
身邊的3個物件體現出他的文化修養
茶杯、弦琴、書本
“我就這么靜靜地呆著,心靜自然涼”
烹茶的童子,第二天應該就上火了:
“有人考慮過我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