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視基地一角
上海影城外景 記者 郭新洋攝
遭疫情重創之下的電影行業正在等待復蘇,上海電影集團起而行之,以3個多月的“沉浸式思考”為基礎,日前制定出臺《“十四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無論是明確提出擦亮“上海電影制片廠”,還是系統梳理十大創新項目,抑或是對上影“IP星球”的探索,還有上海影城的改造計劃,干貨滿滿。
激活品牌回歸原創
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是中國電影老企業,是中國三大電影基地之一。此次,《綱要》提出了“擦亮上海電影制片廠品牌”,并將其作為內容創新的重要抓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表示,包括謝晉導演在內的上影前輩們用心用情對待每一部電影創作,鑄就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優秀作品,“鑄造精品內容沒有捷徑可循,唯有遵循規律,回歸原創。”
激活“上海電影制片廠”品牌,恢復其實體運作,要努力弘揚廠文學部的優秀傳統,強化創作策劃和組織,“也要提高‘第一出品’和‘第二出品’的比例。”王健兒說,除做大做強獨立內容市場主體之外,上影還要吸納行業內優秀導演、編劇、制片人,給予充足的創作自由度、一定的創作資源,配套市場化的激勵機制。
上海影城即將改造
上影還為未來五年的轉型建立了孵化產業創新項目的機制,以“傳統業務+”“IP+”“物業+”為主要路徑,首批推出了十大創新項目。其中,以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要舉辦地而聞名的上海影城,將率先探索“影院+”,向線下娛樂消費入口積極轉型,“調研和論證可行性之后,我們就會著手這座近30年的‘大影院’的改造。”作為上影集團的新當家人,對于電影產業的終端有很多觀察和思考。
王健兒談到,雖然電影聚攏了相對穩定的客流,但縱觀目前的全國院線客單消費普遍較低——以上影旗下61家自營影院為例,2019年觀影人次達到了1900萬,觀影人平均每多消費1元,就能增加近2000萬元收入。因此,如何加快實現影院客流量轉換與變現,是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命題,“日本的一家老影院引進了一家小型水族館,魚的種類不多,就幾十種,但水族館吸引了大量的小孩和年輕媽媽,大大提升了影院的非票收入。打造體現‘美學生活’的上影新院線空間、創造城市第三生活空間的新符號,是未來‘影院+’探索的方向。”
兩大基地融合發展
據介紹,緊緊對標上海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戰略目標,上影未來將強化制片服務、數字制作、影視旅游、影院技術等主營業務。“2020年,我們要全力推進以‘5G+3H’為主要特征的高科技影視基地建設,引入劇本預覽、數字置景、數字資產、虛擬拍攝等高科技電影制作工藝,實現前期拍攝與后期制作兩個基地的融合發展。”與此同時,上影將啟動建設后期云制作中心,推進前后期影視數據云端共享、共制,不斷提升影視制作產業鏈能級。
雖然因疫情影響上影院線仍然關閉,但是集團旗下的上海影視樂園早在3月20日就已復園,拍攝組也已復工。“黃建新導演的電影《1921》是上海明年最重要的獻禮片之一,由上影作為第二出品方以及主拍攝地。目前《1921》正在車墩影視樂園夜以繼日地搭建外景,至7月15日電影開機前交付劇組陳設,這里有一大會址、二大會址、陳獨秀新青年舊址和博文女校,將會集中呈現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另外,由朱一龍主演的電視劇《叛逆者》劇組、《汽車平面》《Adidas》廣告、《兩個人的上海》等近期也在影視樂園拍攝。
搭建上影“IP星球”
歷史積淀下來的大量IP資源,包括820部電影、800余部電視劇、500多部動畫片是上影乃至中國電影界最珍貴的資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上影將“大IP開發”列為今后五年的核心戰略,探索通過IP創造主題消費場景,打造“電影+衍生品+娛樂地產”的IP生態圈。“上影所擁有的影視全產業鏈資源,都將以‘大IP’思維推進原創內容的生產與再生產,完成對傳統產業的賦能,搭建上影的‘IP星球’。”王健兒信心滿滿地說:“我們未必是‘最大’的,但在上海,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兄弟企業的協力下,我們可以做成‘最強’的。”首席記者 孫佳音
相關鏈接>>>
上影集團十大創新項目
1 聚焦“影院+”,推動新一代影院業態創新升級。
2 圍繞“IP+”,鎖定重點IP進行多元開發與高附加值的商業運營。
3 構建數字化創意行銷體系,開發云直播系統,實現品牌傳播與文化傳播的“線上與線下融合”模式。
4 實施“聲音+”,搭建云配音平臺,發展數字化聲音產業。
5 探索經典動畫品牌與創新科技的嫁接,推進虛擬偶像的商業開發。
6 推進“物業+”,依托漕溪北路595號、永福路52號等打造上影特色文化生態產業圈。
7 推進“酒店+”,拓展電影文化主題酒店新市場。
8 推進永樂匯文創園區建設,創新文創園區一體化運營新模式。
9 創新車墩影視基地發展模式,打造“老上海拍攝地·高科技制作地·大文旅目的地”的“三位一體”新型影視基地。
10 推進“博物館+”,探索上影博物館知識付費、短視頻營銷等新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