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百里產業示范帶(攝影/余劍)
近年來,南充市儀隴縣委、縣政府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破解產業發展慢和群眾增收難兩大桎梏,實施“3351”產業發展戰略,圍繞新政片、馬鞍片、賽金片“三大組團”,新馬線、金馬線、成巴線“三大連片”,著力發展生豬、水(干)果、糧油、蔬菜、有機蠶桑“五大產業”,建成百里產業示范帶,走有機農業、現代農業之路。
一村一品 產業規劃漸成型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強力支撐,更為村民增加財產性、經營性收入創造了條件。
初夏的南充市儀隴縣武棚鄉肖家梁村,綠樹成蔭,洋樓棟棟,庭院遍植果樹,鳥鳴啁啁,村道公路在綠蔭下蜿蜒而去,一派鄉村好風光。肖家梁村黨支部書記陳建康告訴國際在線四川頻道,幾年前的肖家梁村可不是這番光景。“肖家梁村是一個典型的旱山村,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制約了發展。老話說‘有女不嫁肖家梁,燒爛鍋底沒有糧’。我們村有74戶,總人口648人,光貧困戶就有235人,貧困發生率29%。”在去參觀果園的路上,陳建康介紹該村以前的情況。
一個村子,多數耕地撂荒,村民想辦法外遷,人煙日漸稀少,一天天變成空心村,該如何辦?早在2004年以前,肖家梁村村委會和村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以前我們自發種植過花椒、白果樹,但都沒有成功。”該村負責人說道。
2008年左右,考慮到肖家嶺村在山上,光照充足,土質也適合種植果樹,政府給肖家嶺村送來了梨樹苗。在村委會的動員下,村民們又改種梨樹。
“幾年后,梨樹開始掛果,我們全村都以為可以喜迎豐收,哪知因為不懂種植技術,結出來的果子又小又酸澀,背到附近鄉鎮賣,無人問津。最后果子全被倒掉了,可惜啊。”談起全村產業致富路上的失敗,陳書記和村民們感慨道。
產業發展再次失敗,眼看著村民有怨言,要挖掉這些梨樹。肖家梁村村委會開始思考失敗的原因,想辦法解決。針對缺技術和市場的原因,在鄉黨委、鄉政府的指導下,2011年村委會引進了一家業主。
業主負責管理、技術指導和找銷路,村集體整合土地資源、監管等,村民在果園種植、管養。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及其家庭成員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優先納入、優先安排,實施精準扶持幫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國際在線四川頻道看到成行連片的梨子樹枝繁葉茂,枝丫上綴滿了鴨蛋大小的梨子。肖家梁村的村民,正是靠著這成片的果樹產業,脫貧致富,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的果子多被銷往重慶和成都等地,一到水果成熟季,城里的人都慕名來采摘,我們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水果村。”在樹下蔬果的村民鄭大兵說道。
“通過種植300畝的梨子,全村就有44戶脫貧。我們又引進業主種植桃、李。現在全村已有800畝的水果產業,2016年,全村整體退出貧困村。”陳建康說,“一到看到村里變化這么大,以前一些外遷出去的人又想遷回來了。”
鄉親們脫貧富起來了,肖家梁村卻沒有停下產業致富的腳步。在掛滿梨子的樹下,陳建康向武棚鄉黨委副書記曹吉林申請道,希望鄉政府再給肖家梁村引進一個水果深加工企業。現如今,武棚鄉按照“一線打造、連片成園、農戶受益”的原則,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特色水果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建成了以肖家梁村為核心,集團包山、鄭家溝、樓子溝、土寨溝村為一體五村連片的脫貧奔康特色水果產業帶3300畝,共栽植翠紅李2100畝、脆紅桃等1200畝。突出農戶直接受益,發展庭院經濟281戶,共栽植優質柑橘、優質李125.5畝、8600余株,豐產期每戶每年收益可達4000元至7000元。
武棚鄉肖家梁村只是儀隴縣實施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該縣從各村實際情況出發,梳理出各自的發展現狀和資源稟賦,打造“一村一品”的新村格局。
龍頭帶動 強村富民產業旺
貧困群眾想致富,無奈無門路、無資金、無技術、無市場、無膽量,加之自我發展能力弱,這些因素成為橫在貧困戶脫貧路上的障礙。該縣始終以貧困對象增收為目標,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密切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
5月18日一大早,儀隴縣日興鎮黎明村曙光梁上的食用菌產業園種植大棚里,整齊排列的菌棒中生出團團香菇,菇農們正忙著采摘。
黎明村貧困戶陳冬梅也早早來到溫室大棚和母親采摘香菇。摘完一排菌棒后,陳冬梅便就地休息了一會兒。她說,她在2013年底被查出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高昂的醫藥費把一家人拖入了貧困境地。丈夫和公公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維持陳冬梅的藥費和全家人的生活。
“要不是還有兩個娃兒,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了。”陳冬梅感概到,好在政府、親朋好友和愛心人士的幫助,讓她渡過了難關。201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黎明村建起了柑橘、食用菌、蓮藕三個產業園。食用菌產業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由業主帶領27戶貧困戶組建,每戶貧困戶通過扶貧小額信貸入股5萬元,并參與種植獲得收益,僅入股的保底分紅每年就有7000元;入股并參與種植的農戶每年可獲得收益3萬元至5萬元。陳冬梅便和母親加入這個種菇隊伍,每天在大棚里忙碌。
“去年9月份投產,到年底我們賣菌子收入1.7萬元,入股分紅4200元。現在我家種植香菇每月保底收入都有2000多元。”陳冬梅說,經歷過病痛折磨,她更加珍惜現在的好日子,讓日子越過越好。
在曙光梁上俯瞰,緩坡地里成片的柑橘苗比2017年長高了一截,綠油油的一片很是茂盛。58歲的貧困群眾陳遠珍和其他幾個村民正在柑橘林里干活。
勞動力弱的陳遠珍把家里近兩畝土地分別流轉給柑橘和蓮藕產業合作社老板。“土地流轉費一年有1千元,還有青苗費補償。比撂荒強。”忙著給柑橘地除草的陳遠珍說,除此之外,陳遠珍還通過小額信貸入股了食用菌5萬元
“我是17年3月16日入園打工,一天60塊錢 ,去年掙了6千多。這幾個月,柑橘園活路多,掙得多點。”陳遠珍高興地說道。“柑橘園務工,食用菌入股分紅。然后再加上每月的低保。日子好過了許多。全靠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呀。”陳遠珍連聲說道。黎明村的貧困戶通過村里的三大產業,獲得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園區務工費,收入越來越高,好日子越過越好。
基地引領 建百里產業示范帶
圍繞脫貧攻堅,儀隴縣進一步強化了產業興村的布局,集中資源和項目向貧困開戰。5月20日,新政鎮清明橋和云霧寨等村,二期海升萬畝柑橘產業園里工人正在抓工期完成土地調形。“二期產業園的土地調形已完成60%,月底就開始栽種柑橘苗。”該縣水果茶葉技術指導站站長鄧聲彬說。
儀隴縣2016年引進陜西海升集團建立萬畝現代柑橘示范園。該集團于2016年9月正式入駐儀隴,成立了儀隴海越農業有限公司,計劃投資8.75億元,分三期建立高標準柑橘產業園3萬畝,輻射帶動全縣發展柑橘產業20萬畝;形成科技研發、優選品種、苗圃建設、大田示范、采后冷鏈加工、品牌營銷全產業生產模式。通過產業基地引領,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園區務工得薪金、股權分紅得股金、庭院經濟得現金,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在已建成的賽金鎮潮水壩村為核心的第一期萬畝現代高標準柑橘產業園里,一塊塊、一條條、一帶帶的柑橘樹錯落有致,長勢良好,微風吹過,新枝搖曳。柑橘產業示范園里,多位村民正在忙碌著給柑橘樹修枝、除草、防蟲。
潮水壩村支書黎輝介紹,第一期萬畝現代農業高標準柑橘產業示范園,包括了賽金鎮潮水壩村、楊二壩村、龍背梁村、鄭家灣村、柏埡子村、干壩子村、雷家壩村、燈臺山村、石梁子村、芝蘭壩村。這十村已連成一片,形成了跨村連片的產業帶。村民每年可獲得土地租金每畝500元,每五年遞增5%。村民們還可以在產業園務工,工資每天在60元至100元左右,還可以股權分紅的股金,大家都覺得土地流轉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據了解,根據規劃,海升3萬畝現代柑橘產業產業園建成后,會帶動包含賽金鎮、五福鎮、雙勝鎮、銅鼓鄉、新政鎮等鄉鎮的25個行政村,通過整合土地、人力、資本三大要素,讓貧困村、貧困戶和業主大戶建立起利益聯結和共享機制,帶動園區貧困戶1086戶、4126人通過入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可實現年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張景軒 通訊員 余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