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的說,我們一天中70%的時間都用于脫貧攻堅工作。商務扶貧三十年,也該是出成果的時候了。”由商務部派出掛職的儀隴縣委常委翟豐玉對記者說到。
四川儀隴是川陜革命老根據地,“(朱德)元帥出儀隴,旌旗滿大千”。儀隴位于川北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連續幾年先后被國務院確定為對中國革命作出特殊貢獻的革命老根據地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新一輪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共有貧困村285個、貧困戶3.15萬戶、貧困人口10.1萬人。
翟豐玉告訴記者,儀隴縣脫貧工作基本已完成,目前進入最后脫貧摘帽階段。由于開展“萬人幫萬戶”結對幫扶行動,按照“6542”(縣級領導幫扶6戶、科級領導干部幫扶5戶,一般干部幫扶4戶、其他職工幫扶2戶)的結對要求,實現1.15萬名幫扶責任人全覆蓋幫扶3.15萬戶貧困戶。目前領導和干部都是駐扎在村子里對分到自己手里的村戶進行對標補短、問題整改、矛盾化解等工作。
“差異化”扶貧模式永葆生機
為更全面的了解儀隴縣攻堅工作進展,記者隨翟豐玉到離縣近100公里的板橋鎮靈泉洞村開“脫貧攻堅村民大會”。
翟豐玉告訴記者,脫貧攻堅工作中,由于貧困戶享受的政策優惠較大,政府幫扶力度全面,導致目前有些貧困村甚至比非貧困村的條件好得多。導致兩者之間矛盾激化,群眾心里有了“疙瘩”。那就必須要想辦法去解開它。“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扶貧一定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目前主要是圍繞“三大主題教育”在貧困戶中廣泛開展“好夫妻、好公婆”等十好人物評選、在非貧困戶中廣泛開展“孝老敬親、勤儉持家”等九類最美家庭評選,采取倒逼機制,通過產業扶貧將貧困村和非貧困村整體推進。
扶貧工作是環環相扣的,是一個有序進行的過程。考慮到儀隴縣在原有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就業扶貧上的發展均存在差異化發展。就必須在產業扶貧上做到創新。如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成立產業黨小組,采取技術共享、產品統銷等方式,實現一個黨小組引領一個產業、帶動一批群眾的典型做法在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探索“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金融扶貧+貧困戶、資產量化+貧困戶、技能培訓+貧困戶”的“四個加”利益聯結機制在省級媒體刊發。翟豐玉在采訪中介紹到。
電商成就“智慧儀隴”
近年來,為堅決打嬴脫貧攻堅戰,儀隴縣搶抓國家“互聯網+”戰略機遇,順勢而為發展電商,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發展之路。建成“德鄉儀隴館”等特色展區;積極開發“德鄉儀隴匯”微商城、“儀隴好資源”手機APP等本地知名電商平臺。“電商這條路上也需要不斷創新,儀隴縣實施電商扶貧“一戶一碼”工程。為全縣每戶貧困戶建立一個專屬二維碼,一碼涵蓋貧困戶的所有信息,掃碼即可立體直觀地查看該貧困戶基本信息,鏈接交易、募捐等窗口,可定向購買農副產品和為其募捐。此項工程在去年貴州省召開的全國農村電商扶貧現場會上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借力電商途徑,實施貧困村集體經濟增收工作。對首批貧困村,每村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電商服務站點,依托電商渠道,以代銷代購、經營利差、合資(入股)經營的方式,實現集體經濟增收。大力實施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培訓工程,通過培訓孵化農村電商代言人。采取“送教下鄉”的形式,有針對性分批分期對全縣黨政干部、電商人員、貧困戶等重點群體開展電商精準扶貧專題培訓,以培養受訓主體的獲得感和技能為出發點,從思維突破、模式創新、資源整合、技術輔導等方面進行分類指導,通過不同層次培訓,涌現出大批的優秀電商企業和農村電商創業青年,初步形成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傳統商、網商、微商三商聯動一盤棋”的局面。”商務部派駐儀隴縣經信局吳凡采訪時告訴記者。
下一步,儀隴縣將招引電子商務公司入駐儀隴,組建電商運營服務專業團隊,通過建設“雙核品牌”“雙百工程”“雙千計劃”“雙億扶持”等內容,全面接入阿里巴巴旗下電商零售、批發及金融服務平臺,助推儀隴縣農產品上行,完善儀隴縣互聯網+智慧生態農業、互聯網+智慧旅游、互聯網+文化、互聯網+新業態四大產業系統,打造“智慧儀隴”。
再貧瘠也要開花結果
脫貧攻堅工作完成的下一項任務便是鄉村振興,振興的是人民的人均收入,振興的是社會生活水平,振興的是人們的觀念。目前儀隴縣在交通、水利、產業等領域進行重點投入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優良基礎。毫無疑問,人均收入要提高,那就必須涉及到鄉村的產業發展。農民收入一直遠遠落后于人均水平已經是社會共識,提升農民收入是關鍵,鄉村產業必須搞上去。
記者了解到,在儀隴縣都算是比較貧困的任家庵村及鄰村龍王廟村地處山區,經濟發展落后,村民收入來源以傳統種植和外出打工為主,村集體無自留地和村辦企業,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空心化現象明顯,大量青年人外出務工,目前長期在村居住的村民多為勞動能力較弱的老人,大量土地閑置,無任何產業基礎。只有因地制宜引進合適的產業,把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盤活現有土地資源,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才能實現脫貧致富、振興鄉村。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四川南充蠶絲就成為貢品,繅絲織綢遍布城鄉。有“絲綢之鄉”職稱,唐宋時,絲織品飲譽京城,暢銷絲綢之路。而對于毫無產業基礎、無任何產業結構的龍王廟村以及任家俺村來說,反倒成為優勢。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絲綢服裝出口規模逐年擴大,但蠶桑生產基礎薄弱使得繭絲綢企業提質增效面臨瓶頸。為此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在今年1月份發布文件,擬利用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外向型繭絲綢企業開展規模化集約化桑蠶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繭絲綢業提質增效。
商務部派駐在龍王廟村及任家俺村扶貧干部才琦生、殷佳楠告訴記者,在商務部財務司、市場運行司的指導支持下,在省、市、縣各級商務部門的協調幫助下,任家庵村及龍王廟村與四川布碧絲有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港資)達成了合作協議,流轉500畝土地建設集中連片有機蠶桑生產基地,同時配套建設養蠶大棚、蠶繭烘坑、技術服務站等農業設施。記者了解到此項目今年9月份就開始正式投產,項目落地了,脫貧致富就有了曙光。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繭絲綢企業需要高質量桑蠶的穩定供應,而農民需要的則是長效增收脫貧致富。為提高村民積極性,扶貧干部在與企業的談判中提出了“反租倒包”的合作模式,即企業在租用土地進行桑園栽植后,免費將桑園及配套設施返包給農戶,農戶在企業的技術指導下完成蠶繭生產全過程,以高于市場的保護價向企業交售蠶繭。
充分發揮商務優勢,通過資金、政策引導企業進農村開展產業合作,通過“反租倒包”的企農合作模式,農戶多勞多得、有效增收,企業獲得穩定的蠶絲供應,企農雙方互利共贏,產業合作就有了長期發展的基礎。將企業與農戶的利益牢牢捆綁在一起,將脫貧攻堅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企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創新合作模式,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奮斗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