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完一場場春花的盛宴,大地一天天綠成一汪海,憨態(tài)可掬的小果子也紛紛披掛上陣。
近夏的陽光常常好得讓人心驚。與陽光一樣讓人心動得想歡呼的是初夏最先粉墨登場的桑葚。
“雨生百谷”。雨露、春風(fēng)與陽光交替催生,仿佛就在睜眼與閉眼之間,那些簇?fù)碓谥︻^的,或被碧綠的桑葉包裹的, 如針尖般的、嫩綠的桑葚變戲法似的, 愈來愈飽滿,愈來愈玲瓏剔透。色彩也由嫩綠轉(zhuǎn)為鮮紅,再變成淡紫,最后熟透成貌似黑黝黝的深紫。
如果說花朵是一種意象,那么綠葉與果實則營造了富有層次感的、豐滿的意境。一片片桑海恍若一首首宏大的敘事詩,紅紅的桑葚和采桑葚的歡娛則是最搶眼的詩句。
這樣的詩句,在桑葚紅了的時節(jié),俯身皆拾。
艱苦歲月,雖然食不果腹。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許多時光依然是可用來虛度的。田埂地頭、村里村外,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桑樹或零散或密集地排列著。大自然獨特孕育的桑葚給生活平添了幾多生趣。 孩子的嗅覺如小狗般靈敏,只要哪里桑葚紅了,熟了,他們就第一時間出現(xiàn)在哪里。膽大的脫鞋光腳嗖嗖嗖爬上樹,先揀又大又紅又熟的桑葚塞進(jìn)嘴里,直吃得嘴角流汁,再慢條斯理地采摘裝籃或放進(jìn)衣兜。 膽小的在樹下仰頭吆喝,這顆好大好紅, 那里還有好多熟透的。看著樹上的孩子如履平地般地從這樹跳到那樹,他們急得雙腳蹦跳,急得滿臉通紅。
孩子最不記仇,雖然他們平時沒少斗嘴甚至打架,但共享快樂時光的時候,一切不快都拋到九霄云外。“接著!給你吃顆最好的!”樹上的孩子總不忘把桑葚傳遞下來。酸酸甜甜的桑葚豐潤了童年時光。唯一的衣衫因兜里裝滿桑葚而被染上了紫紅色。一張張小嘴因吃多了桑葚被染成紫黑。因吃多了被蟲子爬過的桑葚而腹脹腹痛……一切與桑葚成熟的記憶如同桑葚那酸酸甜甜的味道深深鐫刻在大腦中,永不磨滅。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性的民族,這從《詩經(jīng)》中可窺一斑。“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斑鳩都會為桑葚的美味而陶醉,更何況人和其他鳥兒呢?
桑葚紅了, 四面八方的鳥兒對熟透的桑葚情有獨鐘。于是,一場摘桑葚的比拼可能演變成觀鳥、抓鳥之爭。孩子們倒也不是真正想傷害鳥兒, 只因好奇,欲與它們親密接觸。色彩繽紛的小鳥仿佛并不怕人, 嘰嘰喳喳地試探著, 在離孩子們很近的樹枝上啄食桑葚。用力地吃一會兒,大概不很餓了,便開始玩耍,拍打翅膀、梳理羽毛、歌唱著挑選最漂亮的桑葚。
兒時的記憶已經(jīng)久遠(yuǎn), 但迷戀自然的情懷一直都未改變。 如今, 在川北,千年綢都第一坊,蜀北桑海,萬畝桑園令人紛至沓來, 成為人們戶外休閑的好去處。
擇一晴好的黃昏, 與夫漫步蜀北桑海,映入眼簾的是與《詩經(jīng)•十畝之間》所述無異的美麗詩行。桑海茫茫,綠浪無邊,蒼天白云,葛衣絲裙,倩影綽綽,笑語歡歌采桑葚。桑葉的新綠與深綠相得益彰, 逆著陽光看那一顆顆紅瑪瑙般的桑葚, 那片土地呈現(xiàn)出最飽滿的意境。 她像極了一位最豐腴的母親,安詳、端莊、充滿富態(tài)的豐足。小河彎彎,綠草如毯,牛兒悠閑吃草。夕陽西下,炊煙裊繞。夫哞哞地輕喚著埋頭吃草的牛兒,我欲拍照。牛兒似乎聽懂了夫的呼喚,抬起頭久久凝視遠(yuǎn)方,好像故意擺了姿勢讓我拍照。 天色已晚,欲離開時,牛兒竟然跟著我們走了好遠(yuǎn)好遠(yuǎn)。 夫笑說要把牛兒牽回家養(yǎng)著, 我知道他一定也在回味牧童放牛的意趣。
如果說多年前摘桑葚只為飽腹,如今采桑葚除了回味采摘的快樂,更是想制作于養(yǎng)身有益的桑葚干、 桑葚膏(糕)、桑葚酒。據(jù)《本草綱目》載,桑葚?fù)v汁飲,解酒中毒;釀酒服,利水氣,抗衰助容顏。 難怪千年綢都第一坊和蜀北桑海以及更多的地方都遍植桑樹,以傳承蠶桑文化之脈。
那晚,我做了個夢。夢境中,人們閑暇時光相伴漫步桑海之村、 采摘桑葚、喝桑葉茶、飲桑葚汁和桑葚酒、吃桑葚糕。 興之所至, 索性盡情對歌起舞,凝空吟詩……
“桑葚紅時滿地詩。”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皆可入詩, 只要你樂于投身其中, 不經(jīng)意之間就把平淡如水的日子過得詩意滿滿。◎陳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