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茅屋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城市里的廣廈如樹木般噌噌噌長成了森林,就連雞鳴犬吠的鄉村里,一幢幢嶄新小樓也如雨后春筍般在溝谷、平壩、山上冒了出來。大多數人說,咱們不愁吃,不愁穿,公路通到院壩邊,樓房住起真舒坦,生活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樣充滿了陽光。
然而,仍有少數人的頭頂還籠罩著貧窮的陰霾, 比如儀隴縣思德鄉豐收村的李仁修。為了驅除貧困群眾頭上的陰霾,黨中央吹響了精準扶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角。
李仁修年近八旬,和老伴相依為命。以前,李仁修夫婦夫唱婦隨,披星戴月,用勤勞的雙手和晶瑩的汗水,在田地里精耕細作,在家園里精打細算,在村子里是響當當的能過日子的人。生活本來像熬著一鍋美味的湯,可老天不長眼要往鍋里撒比黃連還苦的變故,先是李仁修患一場大病導致債臺高筑,后是小兒子在外打工魂斷他鄉。身體差,再加上失去了小兒子這個精神支柱,李仁修消沉了,貧窮也逐漸如影隨形。
李仁修原來居住的土坯房,歪牙咧嘴、破舊不堪,在夏天的狂風驟雨中飄搖,在冬天的寒風冰雨中瑟瑟發抖。精準扶貧的號角聲中,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花落他家, 使他家不用花一分錢,便擁有了磚混結構的新居。李仁修和老伴住進新居那天,鳴了兩圈鞭炮,請了兩桌親友,樂呵呵、淚漣漣,逢人就說這輩子連做夢也想不到能住上好房子,這是享共產黨的福。
的確算是享福。新居包括廚房、 臥室、廁所,設計合理,小巧舒適,水、電、電視信號一應俱全。尤其是廁所,告別了四季臭烘烘的氣味,告別了夏天鬧哄哄的蚊蟲, 實現了人畜分離,實現了華麗轉身,因為地板和墻壁都貼上了瓷磚,還安裝了沖水桶和洗澡設備。田間地頭勞作汗流浹背回家后,夫婦倆洗手間里舒舒服服洗去一天的疲憊,清爽漫上全身,幸福漫上心頭。
讓李仁修夫婦倍感幸福的,還有新農保和低保兜底政策。但夫婦倆沒有躺在好政策身上睡大覺,而是將對黨的感激之心化作了脫貧的信心和行動。李仁修一改曾經的消沉,當年的精氣神回來了,當年建設家園的活力回來了,重拾嫁接技術在責任地里嫁接了12棵良種枇杷,前年已掛果出售。夫婦倆每年養兩頭肥豬,自家吃半頭,出售一頭半。再加上種紅苕、玉米、水稻、蔬菜等的收入,夫婦倆信心百倍地說:“脫貧沒問題!”
脫貧沒問題!這是精準扶貧進軍號角所帶來的春天里的聲音,這是春風吹過山岡掠過樹梢拂過田野所收獲的絕妙回響。是的,住房、飲水、教育、醫療、產業等一系列扶貧政策,恰似一縷縷強勁的春風,給每一個類似李仁修的貧困戶帶來了蔥蘢的綠意。
就說李仁修吧,頭頂貧窮的陰霾散了,心里的春天來了,他在一個親戚家要了花卉月月紅,栽種了四盆放在新居前。 花盆里嫣紅的小花恰似那些貧困戶,每一朵都在春天里怒放,每一朵都能以自身的芬芳與色彩見證春天?!蛑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