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蒲南溪
儀隴縣傳承文化血脈中的“紅色基因”,以紅色旅游為龍頭,推進全域旅游發展。今年1月至10月,儀隴縣共接待游客733.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0.2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17.7%、18.6%。
“紅色土壤”育新景
儀隴是川陜革命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國元勛朱德和為人民服務光輝典范張思德的故鄉。朱德故里景區秀色怡人,植被覆蓋率高達90.2%,于2016年被評為5A級景區。同時,以張思德紀念館為核心的德園景區正在申報國家4A級景區。在儀隴,游客聆聽紅色故事,感染革命情懷,洗滌心靈。
儀隴縣文廣旅局副局長李兵介紹,為優化紅色旅游園區,儀隴已投資近2億元,提升改善景區內的布展條件和游覽標識。不僅如此,儀隴境內還散布著紅九軍政治部駐地、馬鞍鎮紅軍街、立山鎮長勝蘇維埃政權等遺址,紅軍石刻標語遺存有上百塊。“目前正計劃修建紅軍碑廊,集中展示革命文物。”
去年,南充攜手廣元、廣安、達州、巴中等市成立川東北紅色旅游聯盟,紅色資源進一步互融互通。
“紅色課堂”受熱捧
作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朱德故里景區,今年迎來一波又一波研學旅行熱潮。“從3月開始,景區平均每天接待5至6所學校的學生,研學旅行日接待量達1500人次。”朱德故居管理局辦公室主任陳良平介紹,1月到10月,研學旅行的游客占儀隴縣游客總數的近一半。
位于朱德故里景區內的國防教育園占地50畝,總投資1.2億元,是儀隴縣首個集學習、鑒賞兵器和接受國防教育的紅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園和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目的就是將革命先輩的寶貴精神財富向下一代傳承,將紅色種子散播到青年人的心中。”李兵介紹說。
張思德紀念館同樣受熱捧。從2014年起,儀隴縣委黨校成立的張思德干部學院每年都會承擔省內外黨員干部的培訓任務。一批批黨員干部在張思德干部學院學習,在學習中接受精神洗禮、激勵斗志。
“紅色旅游”助脫貧
“天氣好生意好的時候,茶坊餐廳都是滿的。”朱德故里景區內,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瓊在政府幫助下開辦“琳瑯人家”農家樂,現年經營收入達10余萬元,除了自家脫貧,還幫助解決了4名貧困村民就業。
朱德故居位于儀隴縣馬鞍鎮琳瑯村朱家大灣。儀隴成立朱德故里景區管理委員會時,把琳瑯村周邊的5個村劃入管委會。2014年,管委會轄區內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1戶341人。
朱德故里景區探索出了鄉村“景村一體”發展模式,景區內外路、水、氣、視訊、住居等旅游及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既滿足游客參觀游覽所需,也滿足村民生產生活所需。村民還可以通過“旅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土地出租、資產入股、保底分紅、就業掙酬、效益分成實現年收入2.5萬元以上。
去年,朱德故里景區村民人均純收入12051元,比全縣人均水平高3001元。玉蘭村順利摘掉“貧困帽”,景區內群眾率先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