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bz5sp"><del id="bz5sp"></del></label>
    <i id="bz5sp"><meter id="bz5sp"></meter></i>

    馬桑埡的變遷

       儀隴縣新政鎮馬桑埡, 我的家鄉,因地處埡口和曾經長有高大的馬桑樹得名。馬桑埡,極不起眼,在縣域地圖上也只是一個小黑點。 但她滄桑的70年,卻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偉大祖國發展變化的脈動。

          桐油燈·煤油燈·電燈

      通電前,馬桑埡家家戶戶靠煤油燈照明。 當時煤油是以戶為單位憑票供應,數量有限,煤油燈大都供學生做作業用,煮晚飯只能借其余光。記得我母親晚上納鞋底都舍不得點燈,都是憑感覺一針一線盲納。那時的房屋多為土墻瓦房,在屋頂瓦溝合適的地方安幾匹亮瓦(玻璃瓦),透到室內的光線足以看清東西,白天就不用點煤油燈。

      而在用煤油燈之前,馬桑埡還使用過通草桐油燈照明, 燃燒一段時間,還要撥燈草,用火鐮石打火,草紙引火點燈。李友明是馬桑埡的能人,1982年,他家買回一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因為沒有通電,就借用汽車電瓶供電,在室外用長竹竿撐著天線,附近的村民在他家看了1983年的春晚。

      1987年,馬桑埡通電了,家家的白熾燈都亮了, 馬桑埡人像過年一樣高興。

           挑水·抽水·自來水

      在馬桑埡,共有5口水井,最遠的一口井從山下到埡口有近3里路, 挑水吃很艱辛。因怕缺水,家家戶戶能挑得起水的男女老少,一有空就去挑水,水缸隨時都是滿的,人卻疲憊不堪,小孩挑半桶水,雨天在泥濘的小路要歇幾次。

      馬桑埡人用水很節約,一家幾人共用一盆洗臉水, 共用一盆洗腳水是常事,用后都要倒進茅坑里。在外工作和務工的人最關注的就是老家用水的事,最擔心家中的老人雨天挑水出問題。1998年歲末,馬桑埡人請打井隊在幾十米深的頁巖里逐戶打一口井,把水泵放進井里, 用電動機把井水抽到了水缸里,挑水吃告一段落。2014年,馬桑埡通了自來水,馬桑埡人徹底結束了挑水吃的艱辛歷史。吃上自來水,是馬桑埡里程碑式的變化。也許,我們是馬桑埡最后一代挑過井水吃的人。

           攪團·跳米飯·水果

      新中國成立以來,馬桑埡為發展農業生產,建堰塘、山平塘、囤水田來蓄水。為方便耕種,馬桑埡人還把坡地改梯地梯田、小田小地改大田大地,為后來的部分機械化種收奠定了基礎。通過改造,馬桑埡有水田64畝、地81畝。到1975年,馬桑埡人多田少。馬桑埡人為多產糧食、蔬菜,采取套種、復種等方式,在麥地空行種蔬菜、種玉米、種黃豆、種紅苕,水田水稻收割后放干水,再種上油菜、小麥,甚至在地里種秋玉米、田里種晚稻等。

      為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生產隊統一養豬養牛,農戶靠打豬草,一家一年也能養一頭豬。那時殺豬叫殺邊豬,即殺豬后,半邊上交,半邊自家吃。因糧食有限,馬桑埡人早晚吃玉米面、紅苕、大米、紅苕葉等混煮的攪團(稀粥),個別的會在鍋里放一個碗煮跳米飯供主要勞動力和讀書的小孩吃,只有來了貴客才舍得箜干飯、煮面條、吃臘肉。

      有一年,因為天災,春荒時節,有人還吃過米糠饃,得水腫病者可以分得蠶蛹煮食,個別人因長期吃得不夠,脾氣變得有些火爆。因為缺食用油和作料,從稻田中捕的魚、捉的鱔、撿的螺等都沒人吃,被扔去喂貓喂豬。我們那種有棉花,軋花后的棉籽榨出的油成了美食。 為節約苕種,還采用過矮土墻蓋薄膜保溫讓苕藤尖活著過冬方法育苕苗。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吃不飽、吃不好。后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婆婆生前曾說,新中國成立前我們家是佃戶,一年吃的油和肉,還沒有現在過年碗盤剩的多, 生活比過去地主都好。現在鄉親們已實現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變化,除肉、蛋、奶外,過去少見過的水果也進入百姓家了。

           白布帕子·雞腸帶·花布裙

      過去,家家戶戶收入少,基本上是一年只會做一身衣服、一雙布鞋,有的是幾年才做一身衣服。 人們多數時候打光腳板,棉襖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洗衣洗被只有皂角,有不少虱子寄生在衣被和頭發里。冬天為防凍,老年人多在頭上包一條白布帕子。很多人還穿過未染的土白布衣服,有的過年走親戚,只得將土白布衣服用草木灰染一下。后來才有藍色布縫衣服,用1公分寬的布帶作褲帶,俗稱雞腸帶。

      農村女同志從未穿過裙子。 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人置辦新衣新鞋,不僅花色品種多樣,還檔次高,產地廣。鞋襪春夏秋冬有別,衣帽去年今年還不同。小姑娘也穿花布裙了,城鄉居民從穿戴上已分辨不出來了。布鞋換皮鞋,帕子變帽子。耕耘旱地少有人打著光腳板,勞作水田也有人穿著齊腰深的水膠鞋。

          茅草屋·土墻瓦房·磚混樓房

      馬桑埡人的房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新中國成立時,有的農戶只有二、三間茅屋。之后,用黃泥土做瓦,泥胚瓦曬干后,再用土窯燒瓦,先準備好瓦,再用黃泥土筑墻。房屋建一層。

      現在的馬桑埡沒有茅草房了,除一兩間土墻瓦房外, 其余的全為磚混結構房,有兩層小樓,也有連幢平房,設計美觀實用。居室內變化更大了,電視、洗衣機、空調走進平常人家,移動網絡全覆蓋,老少都會使用手機,我父親生前還用手機與我的小孩視頻通過話, 爺孫倆聊得海闊天空,相隔千里,仿佛就在眼前,后來老人家感慨說,真想不到,會有這么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過去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不知要好多少倍。

      衛生條件和習慣幾乎已與城里人同步。以前,在室內用尿桶接尿,在豬圈旁建旱廁、茅坑;現在,臭烘烘的尿桶不見了,茅坑變廁所,衛生紙與沖水箱普遍使用。

          私塾·學堂·電影

      寫這一條得益于我父親蒲元財生前留下的21頁資料。馬桑埡人,從人來物往中知道讀書重要,因而祖祖輩輩都不缺乏讀書人、都愛讀書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因條件有限,讀書人相對少得多。新中國成立時,馬桑埡61人中,能識字的只有9人,包括我父親在內有兩人讀過私塾。父親因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 在當大隊會計時,始終沒有謊報過產量。

      馬桑埡人通過辦夜校搞識字培訓加師傅帶徒弟方式,有兩人成為醫生,一人成為獸醫,兩人成為裁縫,三人成為石匠,一人成為木匠。 文化生活極度匱乏時期,馬桑埡人除讀書看報看連環畫外,還看壩壩電影、聽廣播、聽講故事。夏天最熱時,人們聚集在埡口壩子的黃葛樹下剝玉米、乘涼,聽張大爺講《三國》《七俠五義》《薛仁貴征西》等。

      那個時候,看壩壩電影是我們最享受的事。 有時晚上要走15里路去看場電影,一路路的火把在田坎上山路上移動,很壯觀也讓人記憶深刻。那些戰爭題材的影片讓人著迷,《洪湖赤衛隊》《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閃閃的紅星》等,大家都能將故事情節甚至臺詞倒背如流。不管看過多少遍,只要一聽到八一電影制片廠片頭那豪邁激越、鏗鏘悅耳的《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就興奮得每根汗毛都立了起來。劇情每到高潮處,下面都是一片歡騰或一陣驚呼。

           承包·城鎮化·機械化作業

      馬桑埡的大變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是科技進步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良種和溫室育秧、肥團育苗以及化肥、農藥的推廣使用,使畝產從200余斤增至1000余斤。 其次是國家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封閉變開放,農民外出打工,人們走出新政到更遠的地方掙錢,勞動得以釋放,打工收益可觀。加之城市人口增加,消費肉、奶及蔬菜多,農村一改過去勞動與土地結合只能種耐儲藏的水稻、小麥等做法,大量種植蔬菜水果和發展養殖業,家家戶戶收入增多了。

      還有就是生產生活成本降低。 過去,挑水、撿柴、煮飯、磨面等生活服務花費很多勞力;在山頂臺地種紅苕、玉米、小麥和在田壩種水稻、油菜都要挑糞施肥,收割水稻要扛打谷的伴桶,收割小麥、玉米等要用連枷等脫粒, 糧食要挑很遠去晾曬,用石磨磨面至少兩人協作才能完成,這些事都費時費力費人工。如今,機械的大量使用,水、電、氣的暢通,一切都方便了。

      馬桑埡的變化是新中國成立后山區農村變化的縮影。其變化,歸根結底,是趕上了好時代、好政策。馬桑埡人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無論在外打工的還是在家創業的都認為:國家富強,人民才幸福。

      隨著國家的發展進步,馬桑埡將越變越好,馬桑埡人會越來越幸福。(蒲長文)

    編輯: 責編: 編審: 監制:

    智慧儀隴APP 舉報

    論壇熱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五月婷|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 久久综合成人网|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站| 欧美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一本综合久久国产二区| 综合亚洲欧美三级|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分享|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欧美va亚洲va国产综合| 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综合|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分享| 99热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给综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