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破解開發區“開而不發”
曉說經濟
真正高質量的招商引資不是優惠政策堆積下的工業園區,而是“放管服”改革營造的良好的營商環境。
野草長得半人高,樓已建好但大門緊閉,新招項目沒地擱、僵尸項目沒人管——最近,《瞭望》雜志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內蒙古、山西、寧夏等地的個別工業園區存在招商爛尾等現象,土地閑置、低效利用、處置不易等問題日益突出。
據報道,這些工業園區土地閑置的原因大致包括:個別地方超規模、超標準用地;過度突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對建設項目用地配置失序;僵尸企業過多,債務債權關系復雜,導致土地利用率不高,盤活難度較大等。
雜草叢生的爛尾項目背后,是曾經“風生水起”的招商熱潮,這起初也是“兩廂情愿”之事。
對一些地方而言,申請開辟工業園區,只要能引進企業就可以算入政績,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盲目攀比,不少地方更是來者不拒,“蘿卜快了不洗泥”。
而對企業而言,一些地方提供“優惠大禮包”,在實踐中往往演變成其虛夸業績和資產的游戲。有的企業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拿到土地使用權,然后將其計入公司資產,為其在金融機構舉債提供擔保或者質押,進而從金融機構套取金融資源。政府贈地導致的“連環賬”,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盤活”僵尸土地的難度。
一方是政府招商心切,另一方是企業“將計就計”;然而當實力不足以支撐經營或當優惠難以持續的時候,發生爛尾也就不足為奇。必須指出,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仍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沒有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
其實,超規模超標準用地也好,過度優惠也罷,背后都是政府與市場運行邊界的失范。一些工業園區出現的問題,其實就是個別政府借用招商引資之手,將公權力伸進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領域,進而導致當地資源配置的扭曲,資源使用效率低下。
地方政府引進企業、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值得肯定,但前提是能夠獲得足夠信息,使招商引資政策契合市場規律、招商引資項目有效融入當地經濟。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法”,涉及復雜的資源配置和權衡。一味地替市場做主,與中央明確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實際上,各地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應重點放在落實“放管服”改革、完善本地營商環境等方面,即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實現容商、宜商和興商,降低經濟社會的行政交易成本,為市場主體提供有效的防護型保障體系和透明性擔保體系。若如此,好的投資項目和好的企業將會不請自來。
故而,各地招商政績的考核,也應側重于營造好的營商環境這一軟指標,而非拼工業區面積、招商數量、政策優惠程度等。過往的招商歷史證明,靠物欲的優惠只會滿足一時的政績,無法搭建起穩定的本地特色經濟結構。
目前,對這些爛尾工程及其背后的債權債務關系問題,可考慮從產權角度上進行特殊議定,如一些企業利用各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獲得的土地使用權、礦產等資源,應該歸類為政府與企業的共有產權,避免一些企業用這些零成本獲得的土地使用權和礦產等資源,制造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
總之,招商引資亂象警示,真正高質量的招商引資不是優惠政策堆積下的工業園區,而是“放管服”改革營造的營商環境,是不斷完善的防護型保障體系和透明性擔保體系。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