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儀隴縣新政鎮老街南街入口,有一段古城墻,老街居民都非常熟悉。青黃色條石堆砌的城墻上雖然雜草叢生,但保存完好。據介紹,這段古城墻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
5月5日,記者走進老街南街,剛進街口,就看到那段殘存的古城墻,有2.5米高、10余米長。儀隴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考證,這段城墻是唐朝時期修建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歷經1000多年風霜的古城墻,是唐代時期新政作為新城縣治所的印證,更是唐以后新政鎮發展變遷的歷史見證。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城縣,后因避太子李建成之諱,更名為新政縣,縣治所便是今天的新政老街。唐乾封元年(666年),解琬調任新政縣尉。垂拱元年(685年),為防御外敵侵擾,解琬大修城墻、護城壕。新政老街南街外的這段古城墻便是當年所修建。后新政縣治所遷建至南部,但新政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唐宋時期,新政的發展已成規模,城區形似一個冬瓜,城外建有城墻和護城河,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鎮。
“新政最初叫新城,現在你看到的這個老街便是200年前在原城址的基礎上重建的。”老街居民王和政告訴記者,后因戰亂,新政城池荒蕪,城墻被毀,只殘存下這一部分。清康熙年間,湖廣移民在原城池建筑的基礎上修復了新政古鎮。
“我們小的時候,城門和護城河還在。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6道城門。除大小西門臨江段外,其余門外均有護城河。河寬約七八米、深3米。從護城河上過,需要撘懸梯。”初夏的微風中,78歲的王和政老人向記者娓娓道來,古城墻上記載的風云變化的歷史在記者眼前徐徐展開。
“看到沒,南門路口這一段城墻上還有紅色標語。”在王和政老人的指引下,記者注意到,一段城墻上,清晰鐫刻著落款是“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的標語。盡管幾十年過去了,但這幅標語仍然文字完整,字跡蒼勁有力。
王和政老人從小就聽著父輩講述紅軍在新政的故事長大。據他介紹,新政扼守著營山、蓬安、儀隴三縣水陸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一個連占領了新政大東山,并建立根據地。紅軍利用險峻的地勢,從城外的大小東山晝夜襲擾,城內的敵人驚恐萬分,倉皇渡江西逃。紅軍迅速占領了新政壩。
“紅軍指揮部就設在新政老街上的鮮家。當時,紅軍戰士就在南門城墻上和其他幾個城門上巡邏放哨。”王和政老人告訴記者。
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和戰火的淬煉,這段古城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記者從儀隴縣文化部門了解到,目前,古城墻已由該縣文物部門接管并進行保護。墻上的紅軍標語已被確定為三級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儀隴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段古城墻不僅是歷史的印證,更見證了儀隴新縣城的發展。城墻內,是新政的百年老街;而墻外,就是儀隴宜居新縣城。(記者 尹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