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大宅門,南有皇城壩。說起成都的皇城壩,這片位于市中心的土地上有著濃厚的老成都記憶,講不完的歷史故事。以這個著名的成都文化地標為故事發生地,展現成都歷史畫卷,首部現代音樂川劇《皇城壩》歷經一年多的醞釀策劃,目前已基本完成劇本和音樂創作,即將投排。《皇城壩》備受省市有關部門和國內外專業人士關注,已列為成都市文化產業重點扶持項目。昨日,《皇城壩》的首次專家研討會在成都東郊記憶音樂公園亞洲文旅衛視基地舉行。
展現成都歷史畫卷 故事發生在皇城壩
現代音樂川劇《皇城壩》致力打造具有巴蜀文化底蘊、成都文化地標水準的舞臺精品,旨在推動成都市國際音樂之都建設,致力打造戲劇與音樂藝術成功融合、文化與旅游市場實現雙贏的文創優秀之作。
該劇以老成都著名歷史文化地標“皇城壩”為故事發生地,以聞名于世的辛亥革命成都“保路運動”前后為時代背景,以幾個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及其家族恩怨為故事主線,生動表現和反映了大時代歷史背景下,成都各個階層的生活實景、悲歡命運和不懈追求。全劇歷史底蘊厚重,故事情節豐富多趣,完整準確地呈現了當時成都的社會歷史風貌,具有鮮活濃郁的地方民俗特色。
記者從出品方了解到,為確保演出質量,該劇將依托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團體搭建主要班底,邀請著名川劇藝術家擔綱主演,同時面向社會招聘遴選相關演員。為培育開拓演出市場,該劇將開創“開放活態 常演多贏”的演出模式,并將海內外市場統一納入演出規劃加以實施。同時,擬在東郊記憶音樂公園打造符合該劇歷史地方民俗特色氛圍的常年活態演出場地,使其成為當地成都城市文化的新地標,海內外游客游覽體驗的新景點。
結合年輕人審美 用歌舞來講故事
“皇城壩,老成都,自古天府一明珠。世人悠閑邁方步,豪杰雄心繪新圖。”研討會上,著名川劇編劇和音樂藝術家李天鑫用凝練的詩句道出該劇的主旨。李天鑫是《皇城壩》的編劇和音樂總監,在川劇界耕耘多年的他,曾擔任川劇《詩酒太白》《夕照祁山》等作品作曲。
“《皇城壩》的創作是回到戲曲本質,以歌舞來講故事,大量運用川劇的程式、唱腔等,但舞臺表現上卻是非常現代的。”接受記者采訪時李天鑫介紹說,該劇劇情線明了,從而增加了舞臺上音樂與舞蹈的表現力。此外,在故事敘述、人物刻畫、服飾、舞美及演出形態等方面,該劇都有大膽的全方位改革創新。
該劇針對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時尚新潮的審美需求,在繼承川劇傳統文化,突出川劇之本的基礎上,極大融入了各類中外音樂藝術元素。研討會上播放的一段唱段試唱,將川劇唱腔與四川清音巧妙融合,自然流暢的旋律聽得讓人忍不住稱贊李天鑫的深厚功力。李天鑫告訴記者,音樂上的跨界融合還不只于此,“本劇中,還有如四川民歌童謠,四川曲藝、川劇戲歌舞和流行音樂、電聲音效等,力求全面刷新川劇的時代形象魅力,力求其中的經典唱段能夠流行傳唱。”
專家觀點
《皇城壩》把成都的歷史文化都融入進去
一部精品的誕生,需要多次錘煉。昨日的研討會上,來自戲劇界、音樂界、文史界、影視界的知名專家和專業工作者,對該劇給予了充分肯定和熱情期許,他們也從各自專業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看法和建議。
“從過去我就對川劇創新保持積極的看法,我們就是要多出創新的劇目。所以我對打造《皇城壩》的舉措,是非常贊賞的。無論創新的路上有多少困難,也希望你們堅持下去。”著名戲曲評論家嚴福昌的短短兩句話就給全場提氣。
“《皇城壩》劇本的名稱就抓住了重點,把我們成都的歷史文化都融入進去了。”四川大學教授彭邦本介紹,百年前的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如此波瀾壯闊的運動通過《皇城壩》中具體的故事和人物整合起來,向觀眾娓娓道來。“從劇本來看,語言文字功底特別好,方言的運用等也很巧妙,看了劇本后,我也學習了很多。”
“看得出來,這部劇的自我要求是相當高的。”原四川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廖全京則建議,可以進一步理順該劇的人物關系和沖突。“劇情是很明確的,不過這有可能會影響舞臺上人物的塑造。還可以嵌入一些具體細節豐滿人物形象。情節可以一時吸引觀眾,但是人物的命運和內心糾葛才能對其產生震撼。”
本報記者 李雪艷 文/圖
原標題:這部創新川劇 我們提前劇透 《皇城壩》有歷史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