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開始創作詩詞,80歲出版個人作品集《茶樓香韻》。日前,筆者采訪了這位以創作詩詞為樂的81歲老人陶漢民,他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精神風貌讓人敬佩。
退休后愛上詩詞創作
1938年,陶漢民出生于內江市資陽縣。1961年,他從重慶師院中文系畢業后,來到儀隴支教。“我先后在儀隴師范和儀隴二中教書,一教就是三十多年。”2000年退休時,因為不適應退休生活,他又到南充市一所高中教了幾年語文課程。
陶老告訴筆者,工作時把精力全部放在教育事業上,沒有時間培養愛好,閑下來的他只有進茶館,喝茶聊天,但精神上沒有寄托。
“我從小就喜歡宋詞,經常背誦李清照、蘇東坡、辛棄疾等詞人的詞。我想通過寫詞來記錄生活,抒發感情。”于是,寫詞便成為他晚年的愛好。
一本詞譜,一杯茶,一支筆,一張紙,2012年夏天,74歲的陶漢民開始了詩詞創作。從那時起,詩詞對于他來說,是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寫詞記錄美好生活
初學填詞時,他通過學習詞譜,研究字句定額、聲韻安排、詞調來源后,按照每一種詞牌的格式來填。“在研究詞譜基礎上又熟讀唐詩、宋詞、元曲,吸取精華,進一步懂得格律平仄。”陶老說。因為有足夠的生活閱歷與語文教學經驗,詩詞創作漸入佳境,信手拈來是常有之事。
陶老說,平時填詞大多取材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或身臨其境時的靈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詩詞的形式記錄下來。“生活、城市、鄉村乃至國家大事等方面的內容,我都付諸筆端。”
“我還記得初來儀隴老縣城時的情景,幾點燈火,房屋則是低矮、破爛不堪的木板房。”如今陶老目睹了縣城的巨大變化后,感觸良多,寫下了《臨江仙·小城春秋》:“昨日小樓今大廈,抬頭不辨西東。半城風雨半城紅。黃昏催日落,燈火淡長空。滿目琳瑯人氣旺,往來行色匆匆。男人如雨女如風。”
去年,陶老到儀隴黎明村等脫貧村采風時,感受到農村的巨大變化,又即興創作出《清平樂·新村詩畫》:“新村何處?笑指康莊路。怪石奇峰添雅趣,流水小橋詩句。房前屋后桑麻,小園瓜果籬笆。燕子剪開廣庭戶,卷簾美女窗紗。”
“一年得詞四百余首,現在總共寫了兩千多首古典詩詞了。”陶老的詞包括歌頌祖國的豪放詞,也有描寫鄉村小景的婉約詞……詞牌不一,題材多樣,風格多變。
傳承弘揚詩詞文化
陶老說:“最快樂的時光是與詩詞對話。”因為熱愛,他常常廢寢忘食。有一年冬天,為了推敲一兩個字,他走在路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覺間竟把煙頭扔進了衣服口袋,口袋因此被燒了一個大窟窿。如今這件被燒毀的衣服被陶老珍藏在家,留作紀念。
隨著創作漸入佳境,陶老的名氣越來越大。他還被儀隴中學、宏德中學等學校請去給學生講授詩詞寫作體會。
“不論是詩詞創作還是寫文章,首先要積極生活,善于觀察。”陶老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如果不善于觀察生活,創作就是空對空,因此創作要從熱愛生活開始。此外,沒有深厚的感情和文學積淀,也寫不出好作品。
“好的詩詞能傳遞真善美。希望通過一己之力,感染周邊人或孫輩,傳承弘揚我們的傳統詩詞文化。”陶老說。(尹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