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搜了一下,全國稱得上“德鄉”的只有一個地方———四川儀隴。 沒錯,就是儀隴!
儀隴被稱為“德鄉”,源于這里出了兩位與“德”緊密相連的人,一位是朱德,一位是張思德。
1886年12月1日, 朱德生于儀隴縣馬鞍場(即現在的馬鞍鎮)琳瑯山下一個佃農家庭。佃農,舊時農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種土地為生的農民。佃農家庭是個什么樣呢?朱德在《母親的回憶》一文中作了介紹:“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里是多么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于母親的聰明能干,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1915年4月19日, 張思德出生在距離朱德老家20公里的儀隴縣六合場(即現在的思德鄉)一個窮苦農民家庭。這個家庭窮苦到什么程度呢?據當地人介紹,張思德父親張行品常年給地主扛長活、 打短工,后來流落他鄉。張思德生下來的時候,家里窮得連一粒米也沒有了。他的母親重病在身,小思德餓得拼命呼叫,吮吸破了媽媽的奶頭,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沒辦法,媽媽拖著重病的身子,走東家,串西家,要來一把半把谷米,搗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個月, 媽媽就去世了。 媽媽去世以后,張思德的叔母劉光友收養了他。張思德6歲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揀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儀隴!
朱德、張思德家庭就是當時儀隴百姓生活的縮影。
儀隴大部分區域地處大巴山余脈,山高溝窄,土地貧瘠,新中國成立后至上世紀90年代,這里依然被貧窮籠罩,成為國家級貧困縣。十八九年前,我在擔任《南充日報》記者時,多次到儀隴采訪,那時儀隴縣城在金城鎮,有幾次夜宿金城,洗澡時,沐浴液涂滿身,停水了。時任儀隴縣委報道組組長吳顯果告訴我,金城位于山梁之上,所用之水是從10多公里之外的水庫里抽來,水貴如油啊!洗手間專門張貼告示:請節約每一滴水! 就是這貴如油的水,一股泥腥味,對喝慣了嘉陵江水的我來說也是難以下咽。采訪總是奔波在路上,那時,從縣城到四面八方的鄉鎮都是泥結碎石路,坐客車一路顛簸到馬鞍、到思德、到三河、到柳埡、到張公、到檬埡、到文星、到新政、到永樂、到大風、到大儀……然后轉坐摩托車進村入社,屁股在摩托車后座起起落落,采訪用時兩三個小時,趕車就要耗時五六個小時。所到之處,看到農民的房子都是在一尺多厚的泥土墻上蓋瓦,有的還是蓋的茅草,“我們的房子冬暖夏涼吶”,農民兄弟這話,是無奈,還是凄涼?
這一切,都是貧窮所致。貧窮首先的表現就是缺錢。
“儀隴缺錢不缺德!”儀隴人自豪地說。
是的,儀隴因為朱德、張思德而德行天下、光耀千秋!
作為大巴山余脈的琳瑯山, 從空中俯拍,一張神奇的五角星圖案顯現出來。1930年,從琳瑯山下走出的朱德,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 紅軍帽子的帽徽正是一顆紅五角星。一句“紅軍總司令朱德是四川儀隴人!”的石刻標語寫滿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山山水水,也就是在這句口號的激勵下,數萬儀隴兒女懷揣救民族危亡于水火的大德, 義無反顧地融入到蘇維埃創建與萬里長征的滾滾鐵流之中。后來,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朱德, 頭頂帽徽也是紅五角星。在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三軍總司令朱德的故里的這一顆五角星, 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五角星了。五角星的傳奇,是冥冥之中的天人合一, 還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巧合,人們不得而知。然而,朱德“度量大入海、意志堅如鋼”的大德卻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朱德60歲生日時,毛澤東親筆題書,稱他是“人民的光榮!”而朱德本人也以“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私、德高不自顯”而名垂青史。埃德加·斯諾的一部《紅星照耀中國》, 更是讓這位紅軍領袖為世界所知。
朱德能成為“人民的光榮”,朱德的母親功不可沒。母親去世后,朱德在《母親的回憶》里說:“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 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 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 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1944年4月10日, 延安各界隆重舉行追悼朱德母親大會,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黨的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公祭儀式。毛澤東那幅“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 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的挽聯與會場正中“偉大之母性”的橫批,成為儀隴作為一個地域德澤流芳的最好佐證。
同樣在1944年,中共中央在延安還召開一個聲勢浩大的追悼會,這次是悼念張思德。作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警衛員的張思德,1944年9月5日, 他帶領戰士們在陜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 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 犧牲時年僅29歲。9月8日,中央機關和中央警衛團在延安鳳凰山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為張思德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參加了追悼會,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并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高度贊揚了張思德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朱德的德和張思德的德充分體現出了他們“革命到底”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拳拳初心,他們使儀隴成為“兩德故里”,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德鄉”。
金城鎮金城山上, 有一個全國僅有的“德” 字園,“德” 字園建于21世紀初, 由巨“德”石刻、“德園”和仰德亭三部分組成。石刻巨“德”取于朱德1961年寫詩題名。字高寬各22米,面積484平方米,堪稱中華第一德。巨“德”石刻四周林木蔥郁,泉水長流,自然環境十分幽靜。“德”字巖壁下,建有“德園”廣場。廣場內全用大理石碎片鋪地,中心建有花臺,左右和后壁建有99塊“德”字碑,刻有99個不同形態的“德”字于碑頂上,碑壁鐫刻有全國各地書法家撰寫的以“德”字為主題的詩詞、頌文99幅。“德”字園的《儀隴德園頌》歌曰:“朱德于此長,張思德于此生。元帥士兵廣鑄一身德性,德德生輝,永享萬古德星。此系德之福地,德之圣林,乃祖先之德馨也。”
德行廣布的儀隴,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尤其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村村通起了水泥路,家家用上了自來水。6月下旬,我再次夜宿金城,雖然現在的金城已不是縣城,可水龍頭流出的水不再渾濁,喝起來也是那么順口。
日興鎮黎明村是我曾經采訪過的村子,村還是那個村,山也是那些山,可再來黎明村,十多年前的模樣已不再,兩三層的白墻青瓦房,荷塘環伺,綠的荷葉,白的、粉的、紅的荷花,與典型的川北民居相映成趣,舒適田園,雨后初晴,置于其間,賞心悅目。村里小河兩岸綠樹枝條有的交會空中,有的垂于水面,流水過處,泛起層層漣漪。黎明村黨支書陳玉林介紹,2016年以前,這里還處于“年輕人出門為討錢,老年人養豬為過年”的“山高、坡陡、人窮”的狀態。2017年以來,該村吹響了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引進外地3個業主,流轉土地上千畝,發展柑橘、食用菌、水產蓮藕三大產業,所有貧困戶和大多數村民都在產業園務工,土地流轉租金、入股分紅、務工收入等,人均年收入近萬元,順利實現脫貧。
馬鞍鎮部分農村現在屬于朱德故里景區,許多村民在景區農家樂務工。村民收入的多寡、脫貧致富步伐的快慢,與農家樂生意興衰息息相關。2015年10月, 南充晚報黨支部與朱德故居管理局牽手共建紅色愛國主義基地。2016年以來, 南充晚報黨支部把朱德故里景區精準扶貧作為共建活動的核心內容, 組織南充3家餐飲名店———筷樂兄弟、川北涼粉、河舒豆腐,對朱德故里景區農家樂實施“產業扶貧,智慧幫扶”項目。3年多來,幫扶的5家農家樂樣板店農民業主,借力知名餐飲企業的技術支持,生意紅火,年總收入達400多萬元, 解決景區村民就近就業40多人。
“筷樂兄弟的于董事長經常帶領精英團隊, 給我們送來了先進的餐飲經營理念,還手把手進行技能培訓,玉蘭村貧困村民付軍在筷樂兄弟總店帶薪學廚半年……”說起筷樂兄弟的智慧幫扶,老支書客棧農家樂業主李小林如數家珍。 該農家樂日均接待20余桌,去年純收入近80萬元。
革命到底,服務人民,讓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過上好日子,朱德、張思德的初心,已經在中華大地變為現實。
行走德鄉,清風徐來,溝河溪畔,流水潺潺,田間阡陌,綠油秧苗,拔節聲聲,那是節節向上的聲音,那是德馨縈繞的氣度。 何建斌(南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