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每年端午,腦海里總會響起這些即充滿童趣又膾炙人口的兒歌。
端午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shù)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 農(nóng)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 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shù)相同, 人們又稱端午節(jié)為“重五節(jié)”或“重午節(jié)”。
我的家鄉(xiāng)在嘉陵區(qū)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許多風俗,至今沿襲不衰。
端午前一天, 村里的小孩都會纏著母親打個“蛋絡子”。端午一早,母親就開始忙碌,用“五味草”煮一鍋咸鴨蛋。“五味草”會把鴨蛋染得黃黃的。鴨蛋一熟,我就會挑一個最大最圓的裝進網(wǎng)兜里, 掛在胸前衣襟的紐扣上,衣服通常會被染上一圈黃漬。出門碰上小伙伴,我們就把鴨蛋掏出來,對碰撞。誰的蛋殼先破了,誰就輸了,就得剝了殼吃掉鴨蛋。
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這東西不貴,村里幾乎家家都吃得起。母親喜歡包臘肉餃子。餃子出鍋后,我喜歡端上一碗,跑到村頭和小伙伴聚在一起吃。品嘗完美味留下空飯碗,自顧撒了歡去玩,大人們自會來收拾。
農(nóng)歷五月初四一早, 母親會叫我去田里拔一捆沾著露水的艾草, 回來插在門框上,說是能辟邪。有時還會把門框上風干的艾草卷成一團,“哧”地一下點燃,按在我的下巴上。燃燒著的干艾草冒出一股好聞的香氣,不一會兒,腫鼓鼓的下巴就會漸漸癟下來。除此之外,艾草還能用來泡澡。據(jù)說,艾草水洗了可以除濕,不長痘痘。
母親包粽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每年端午節(jié),都有鄉(xiāng)鄰拿著粽葉來請教母親。一片片粽葉在母親粗糙的手里靈巧地跳躍。母親每年都會告訴請教她的鄉(xiāng)鄰, 水要浸沒粽子,才不會煮出夾生粽;先用旺火,后改用小火;撤火后,粽子要放在鍋里燜一會兒。
我圍著灶臺轉來轉去, 母親一揭鍋蓋,濃郁的粽香撲鼻而來。母親的手在藍底白花的圍裙上麻利地一抹,便張羅著將粽子放進我碗里。此時,我總會深深吸上一口氣,陶醉地說:真香啊!
如今,商店里各種各樣的粽子應有盡有,兩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長的;夾肉的、包蛋的、裹什錦的。吃過這么多年粽子,依然覺得,唯有母親親手做的粽子才最勁道,最回味悠長;親手繡的香包,最能帶來好運……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點一盞河燈,許一份愿望。鄉(xiāng)愁,在淡淡的粽香中飄散回味……賈海(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