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杰
從村民口中的“上坡碰鼻子,下坡擦腚子”到“產業興村子,過上好日子”,險巖村的華麗轉身,離不開市農牧業局下派干部劉曉丹到村擔任第一書記,近兩年來,劉曉丹舍小家為險巖,吃住在村,干事同群,將“五帶五強”工作法靈活運用于險巖村的脫貧實踐,為南充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一份“險巖力量”。
真情書寫民情日記 精準識別因戶施策
險巖村位于馬鞍鎮西北部,距離儀隴縣城64公里,四面環山,山勢陡峭,受地理條件的限制,2012年以前,全村沒有一條硬化道路,沒有一個立村支柱產業,村民住房基本沒有得到改善,全村6個居民小組268戶農戶中,就有48戶貧困村民,貧困人口達到155人,2014年人均純收入僅有2480元。
“一組張守方一家五口,3個兒子,有兩個身體都有缺陷,最希望發展產業;二組張守光妻子殘疾,住土墻房3間,最希望改造住房;二組張思典夫妻長期患病,兒子因車禍正在治療,最希望獲得大病救助……”2015年8月,剛到險巖村擔任第一書記,劉曉丹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就走遍全村6個組48戶貧困村民,在她的民情日記本上,記錄著村民們的點點滴滴。針對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一戶一戶制訂脫貧措施。措施出來后,又每家每戶走訪,與貧困戶一起對脫貧措施進行梳理、細化,直到村民滿意才離開。
基礎條件差、依賴傳統農業、村民思想傳統……總結出致貧原因后,結合村情,劉曉丹和村上干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最終確定了“食用菌為長效、有機蔬菜為短效”的產業發展路子。
如今,快兩年的時間過去,張守方、張守光、張思典在村上的產業帶動下,通過“貸款入股和入園打工”的方式,年收入保底都有8萬以上,都成功脫了貧。提起劉曉丹,他們都豎起大拇指夸贊。
發展集體經濟“造血” 產業聯動助農增收
食用菌不但市場前景好,還可以深加工處理,提高產品附加值。6月16日,記者在險巖村看見,占地面積80畝的食用菌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制袋車間、滅菌車間、烘干房、生產大棚、凍庫等功能型生產間一應俱全,村民們正在其間剪菌棒。
“食用菌產業園實現了村上48戶貧困村民全部入園發展,從2015年10月1日破土動工,菌菇種植,我們食用菌園區采用的是國內先進的立體香菇種植技術,大棚內恒溫恒濕,一年四季均可產香菇。目前,每戶年種植量可達3萬袋香菇,年收益可達10萬元以上?!眲缘ふf。
貧困戶張守方夫婦在劉曉丹的幫助下,貸款建起了兩個大棚,2015年11月就開始采菇出售,實現年收入8萬多元。
“劉書記給我們引進了南充寶豐農業有限公司,與所有的貧困戶全部簽訂了保底銷售合同,成立了眾鑫食用菌種植農民合作社,技術、市場問題都得到解決,發展有了保障?!痹诋a業園里當技術指導的險巖村食用菌產業黨小組組長張飛虎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除了食用菌產業,險巖村還著力開辟水果種植和生態蔬菜種植,目前,全村種植桃樹、梨樹、櫻桃樹等近1300畝,并開辟高標準農田230畝用于種植生態時令蔬菜。
講文明、樹新風 凝聚合力奔小康
發展產業的同時,劉曉丹還帶領村民修村組道路、建山平塘、整治蓄水池、高標準農田,新建通訊基站……一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過年回來看到家鄉大變樣,還以為走錯了地方。
險巖村黨支部書記張壽柏說:“有劉書記這個碩士研究生帶領我們脫貧攻堅,我們脫貧的信心更足了?!?/p>
“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輩子能住上樓房,還可以在家掙錢,這都要感謝劉書記和張書記!”張守方站在自己的小洋樓院子里,不住地感謝著劉曉丹和張壽柏,他算了算自己今年的收入賬:把銀行的5萬元貸款還了,他手頭至少還能拿到4萬元以上,住樓房,在家就打工掙錢,過上了以前不敢想的生活。
如今,“上坡碰鼻子,下坡擦腚子”的順口溜已經漸漸被險巖村村民淡忘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基礎設施改善了,立村產業發展了,村民有致富門路了,全村上下勤勞致富的新風氣已經形成,又掀起了“講文明、樹新風”的評比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