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儀隴縣中味食品有限公司辣椒種植基地,“莊稼漢”變成了“種植戶”
本報訊(記者 陳松)6月12日, 陳秀方懷揣心事踏上前往成都的班車。此行,她將以一名“說客” 的身份去說服兒子回村里跟自己一塊打工。以前,陳秀方想都不敢想,可如今她每年在家門口就能掙5萬多元,這讓她有了足夠的底氣。從不敢到敢,背后透視的正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及儀隴縣涉農企業助推脫貧攻堅之路。
1 五旬農婦家門口打工年入5萬元
生活的巨大變化讓陳秀方有些不可思議, 要知道幾年前她只能靠種莊稼得來微薄收入,日子過得舉步維艱,直到儀隴縣中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 她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該企業采取“公司+貧困戶”的用工模式,降低貧困群眾入職門檻,吸納貧困群眾就業, 也改變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今年54歲的陳秀方就是在8年前放下扁擔和鋤斗, 從儀隴縣新政鎮云霧寨村走進廠房,成為了一名車間工人。
為榨菜拌料是陳秀方的絕活,8年時間讓她成長為一名成熟的車間工人,也為她帶去不菲的收入。中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賀德貴告訴記者, 陳秀方技術嫻熟、勤勞肯干, 如今每年能從公司領走大約4萬元工資。她家還種植有5畝榨菜,按畝產3000公斤、單價0.8元/公斤計算,可得榨菜銷售收入1萬多元。
2 土地循環利用,兩季作物創收
每年3月和10月, 在儀隴縣18個鄉鎮132個村的田間地頭, 到處都種下了辣椒和榨菜的種子,周邊不少村民因此受益,由原來標簽式的“莊稼漢”變成了專業的“種植戶”。
2012年,業主鄭勇旗在雙勝鎮響灘村以土地流轉的形式, 租賃100畝土地種植榨菜,并與中味食品公司簽訂協議,實行訂單保護價收購。一年下來,刨去所有開支,100畝地的榨菜讓他收入頗豐。
“可別小看這些開胃菜,在全國各地可受歡迎哩!”據賀德貴介紹,該公司生產的中味牌系列榨菜、辣椒醬、豆瓣醬等七大系列160多個品種暢銷全國,2016年實現產值8500萬元、利稅1700萬元。目前,公司已在儀隴建立了3.6萬畝榨菜基地、1.5萬畝辣椒基地,以“免費提供種子、免費提供技術培訓、保護價收購”的經營模式,鼓勵農民和專合社搞種植。每年10月份,榨菜播種, 次年2月份收購;1月份辣椒育苗,3月份播種。一年種植兩季經濟作物,土地被循環利用,對老百姓持續增收具有顯著作用。
3 持續增收供給側改革是關鍵
在賀德貴看來,眼下全國榨菜市場正面臨庫存不多、 原料不足的問題。“目前的形勢對于企業進一步擴大原料生產基地規模、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具有推動作用,有利于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他同時表示,無論對企業還是對農戶本身而言,要想真正發展起農民持續增收的綠色產業,光靠擴大生產還遠遠不夠,關鍵在于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消費者口味越來越‘刁’,我們就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向。”言及此,賀德貴自豪地表示,公司致力于研發新品種,與浙江大學合作研發的專利產品黃櫻椒比普通辣椒辣度要高8倍以上, 其辣椒制品2014、2015年在西博會上連獲金獎,銷售量在國內行業排名第二。“總之,規模化形成好產業,高質量打出好名氣。”賀德貴認為,在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 還要繼續順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知名品牌。
“公司爭取在未來5年內投資10億元,在儀隴縣工業集中區西陽壩拓展園區建設調味品產業城,聚合調味品產業資源,打造中國西部最大的調味品產業集群。” 賀德貴的話擲地有聲。
相關鏈接
加快貧困戶脫貧奔康步伐
儀隴縣堅持把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作為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最佳途徑,切實加快了貧困戶脫貧奔康步伐。該縣發動返鄉成功人士、本地致富能手創建脫貧奔康農民產業園,將政策資源、 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優先吸納貧困戶入園, 帶動貧困戶增收。 目前,2016年擬退出的55個貧困村已建脫貧奔康產業園42個。安溪潮村蛋雞、險巖村食用菌等脫貧奔康農民產業園帶動當地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同時,該縣緊扣全省農產品主產縣的發展定位,支持大山米業、中味食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做大做強,通過“技術無償提供、產品保底收購、就業優先安排”等運作方式,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全縣每年發展優質稻、高淀粉紅薯、榨菜等訂單農業30萬余畝, 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2000余元。引進新希望(溫氏)豬業、綠科禽業等7家國省農業龍頭企業落戶,帶動全縣先期脫貧的6800余戶貧困戶成功發展產業,實現戶年均增收近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