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據網絡
俗話說“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個以燈為俗、借燈興舞的狂歡之節,故又稱“燈節”。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一是認為元宵起源于祭祀太一神的“太一祀”。在新年第一個月圓日通宵燃火照明,意為“人能守元,天人共求安平泰”,為“守歲”的延續。《史書》記載,漢武帝宮中千燈萬盞,大放光明,通宵達旦祭祀天神“太一神”。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一文引此說:“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是其遺事”。
第二種說法為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在佛教中,燈為法。歷年元宵節皆以燈為俗。到了唐代,元宵燈節發展到盛況空前的規模,并同時出現了賞燈和其它一系列民間狂歡活動,至唐睿宗,正月十五正式成為“燈節”。南宋時,人們將謎條系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上,供觀燈者猜射,稱作“燈謎”,更平添了觀燈的樂趣。(記者 唐中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