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的書法和繪畫藝術翰墨溢彩,長盛不衰,行、隸、楷、草等書體眾多。位于儀隴縣金城鎮的“金粟書巖”便是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11月9日,筆者從儀隴縣新政鎮出發,驅車來到金城鎮,感受這片翰墨勝地的書法魅力,一觀崖石上的書法長廊。
廣集佳作 結翰墨緣
“‘金粟書巖’這四個字是由徐向前元帥生前親筆題寫。當時是寫在一張宣紙上,每個字長寬各約10厘米,而后按比例放大至每個字長寬各7米多,鐫刻在朝陽巖上端,5公里外清晰可認。”曾參與縣志編寫和民間傳統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的唐向東介紹說。金城山東面的巖石質量好,不易風化,并與儀隴中學遙對相望。鐵畫銀鉤的金粟書巖可以對儀隴學子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沿著金城鎮擁擠的文化路,不一會兒便來到金粟書巖的山腳下。抬頭仰望,一幅幅鐫刻在崖石上的書法作品如書卷般呈現在筆者眼前。自觀音閣右側出發,踏著古色古香的觀光棧道,可見金粟書巖的啟首位置刻有朱德早年撰寫的五言詩《懷鄉》:“避暑居高聳,搔首望儀隴。白云阻鄉關,回看江濤涌。”緊接著,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舒同的題書“繼往開來”。“這是1985年完成的。”唐向東指著崖石上遒勁有力的書法作品說。郭沫若、楚圖南等一批著名學者的書法大作和本地人士的書法佳作也都次第上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打造地方人文景點,開發旅游資源,儀隴縣書法協會向全國書法界發出了約稿信,征集歌頌‘兩德’精神和儀隴山水的書法佳作。很快,舒同、啟功、邵宇、沈鵬、楚圖南等書法大家紛紛送來精品力作。當時共收到作品1000余幅,由縣內組織專門人員根據作品內容和質量遴選出了部分佳作刻于崖上。”唐向東回憶道。
現如今,觀音閣東側起至柳家巖一道長800余米的書法長廊上,200余幅書法作品刻于其上,兼有篆、隸、行、楷、草等多種書體,儼然成為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書法藝術的集錦。
從作品內容來看,有錄朱德詩章的;有題寫古今文人精撰的勵志、寫景、抒情等詩詞名句的;有頌揚祖國大好河山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從表現形式看,兼有楷、行、草、隸、篆等多種書體,可謂百花爭妍,令人耳目一新。
“這崖上的石刻作品,件件是瑰寶,一橫一捺都是藝術。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展覽,更是對‘兩德’精神的詮釋,對中國書法文化的展示。”唐向東說。
打造精品 翰墨留香
進入本世紀,儀隴縣委、縣政府為再造文化精品,對金粟書巖進行了一系列打造。2013年,該縣著力維修并打造文化景觀,在金粟書巖下方修建了古色古香的木棧道,讓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書巖文化。2015年,以保護為主,該縣撥付資金啟動實施金粟書巖文化長廊打造、巖刻修復等工作。
“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金粟書巖的保護,每年都會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察看和清理,還經常在各學校、社區等地宣傳,呼吁群眾保護文物。”唐向東介紹說。
近年來,儀隴縣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金粟書巖與朱德銅像園、朱德故里景區、紅色經典廣場、張思德紀念館等景點連成一線,以“德”文化為主線,進行綜合開發,打造紅色旅游景觀帶,發展旅游經濟。
“每年都有很多游客來此觀景賞書,學習‘兩德’精神,感受翰墨魅力。”唐向東說。成風化人,潤物無聲,金粟書巖為儀隴帶來了濃厚的書法文化氛圍,“儀隴有很多書法、繪畫愛好者,其中數十人成為全國、省、市各種書畫學會及協會成員;還有一些作品曾參加海內外的各種展覽并獲獎。不僅如此,金城小學的少兒書法活動也十分活躍,有不少作品走出國門,在日本、韓國、美國、法國、菲律賓等國展出,很受外國朋友歡迎。”(記者 崔冠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