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柑橘進入成熟采摘收獲的季節。10月30日,筆者在儀隴縣新政鎮清明橋村柑橘園里看到,一株株橘樹上掛滿一簇一簇綠中帶黃的果實,沉甸甸壓彎了枝頭,放眼望去,一片豐收的景象。果園里、馬路旁,伸手可得,煞是誘人。
“果園里的橘子采摘已有兩個星期左右,每天銷量都在800斤左右。”正忙著采摘的果農袁鳳告訴筆者,雖然現在橘子的表皮綠中帶黃,還不全是橘黃色,但是從甜度、水分以及口感上來說,還是可以的。”果園內,果農袁鳳夫妻倆正忙著采摘一個個成熟了的橘子,準備出售給上門來購買的客戶。
果園里,游客張女士看準一個體態“豐滿”的柑橘,伸手輕輕摘下。“我們也是聽朋友說這兒柑橘好,就過來了。第一次見到這么漂亮的果園,有點不可思議。我還拍了幾張照片發朋友圈呢。”
果園深處不時傳出歡聲笑語,游客在果園內玩耍嬉戲,品嘗各類柑橘,體驗采摘樂趣。
“一般當天采摘,當天就能賣完。”袁鳳介紹說“80畝的橘園里種植有天草、臺灣椪柑、不知火、沃柑、大雅6個品種,因其皮薄、味甜、口感好、不上火,吸引了不少回頭客。每當橘子成熟時,就有不少熟人、客戶要么上門要么打電話進行購買或預定,銷量還不錯。”
據了解,清明橋村距儀隴縣城8公里,農業人口460戶、1700人,主要靠傳統種植業為生。該村退伍軍人袁鳳領頭流轉了荒山300畝,成立了清明橋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栽植果樹,并在林下種植無公害蔬菜,養殖了本地土雞,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
“我們推行‘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采取統一技術標準、統一供種、統一育苗、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銷售。現在,村里有130戶500人加入合作社,僅水果和蔬菜兩項,人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袁鳳告訴筆者“目前,果樹產業有150畝,已栽種李子、桃子、梨子、杏子、柑橘、枇杷、柚子等品種,基本滿足了全年各個季節水果供應。我們還計劃搞農家樂,現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鄉村旅游業,這是一個好的機遇,我們希望抓住這個機會,把我們清明橋村能發展得更好。(記者 范紅英 呂強 )